[宋] 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水调歌头·定王台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 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 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 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一首词将读者的思绪引入一个深远的历史境界。起句“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雄跨,虽只就定王台的建筑气势而言,但作者的思路却上接古今,他由此而想到当年的楚国:“望”,在古汉语中往往就含有遥想、瞻望、怀念之意。“古湘州”即唐代诗人王昌龄登定王台所发的浩叹:“物是人非韶华在,楚望依稀绕楚愁。”(《湘中作》)“危基百尺自西刘。”历史上定王台的建筑者东汉末年的西乡侯刘宏是亡国之恨让他忍辱定王台的孤苦苦熬,但又奇迹般的逢好运他所以位列“二十八宿”,真是又多难的楚国的现实写照;“尚想霓旌千骑”歌颂的是浩浩荡荡的千骑游春的壮观场面。“屈指几经秋”是词人触景生情,情随事迁的感叹:弹指间几年过去了,世事如梦。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在词人眼前呈现的是衰败的景象而对比往昔则是一片繁盛,因而作者的叹息声中包含着多少追昔悼往的感情。“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回荡着历史老人苍劲而沉实的声音;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到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都程度不同地有过生世兴亡之感。今人在读古人诗句的时候,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眼前的现实更使词人感到社会的险恶和无情。作为词中感情色彩的渲染和发挥,显得非常自然。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报效国家而无处施展自己的才能,英雄无用武之地。词人想到古今历史上的文人志士、爱国英雄又有多少有始无终、悲剧收场,心中不免有悲愤凄凉之感。“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借用眼前景物作比:“霜风渐紧,天高气爽”象征国家形势的恶化;“云埋宫阙”则暗示政权的大厦将起风浪。“耿耿恨难休”词人对于国事衰微、社稷垂危的遗憾、悲恨难以休止。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词人面对晚秋景色在彷徨,在忧虑,在落泪而落日黄昏又更增添了悲凉的气氛。词人感到自己孤独而无法排解的悲哀像深秋的霜风一样时时紧逼他的心头此时的心绪用唐人的诗句“徘徊将何见,长愿守空闺”(岑参《送王妇》);“寒日照陵松”(柳中庸《征人怨》)两句形容最为传神。最后一句是全词精髓:爱国之情无法倾诉因而悲哀难以止息其实不仅仅是个人孤苦伶仃又孤独的感情 。总的来说这一境界虽凝思渺茫但仍有物的描写即人所感叹的一些常见之景个人的情事不能不顾国家社会整体局面的好坏悲哀事情触目的既感人的明显能普遍地为各方面各种层次的许多人都来认同还不足以表现出强烈和正直不曲的精神——求富国强兵改革吏治始终是有进步意义的国家观历史观民生观这些全都要依赖后人艰苦的创造思索得出的正确的实事求是的不流于形式的根据于变化、实事求是的动态的变化是理想意义上的人民满意的最完满的一种当然这种情况常常在变换人物的每一个作品中只求在空话废话充斥的时代、被贴上伪君子的标签在被人冷淡地赞许或非议甚至歧视地说是不忠不义之时显得不切实际的时候所遇到的事情作此绝句也就表达了对历代英杰悲愤感情的理解——真正的思想是没有时代的具体性的它能引发作为人在矛盾重重的生物时代的连续心里的共鸣)蒋子龙。《苍生尽脱剑独持——析苏轼贬居中的怀世抒愤》对这篇诗提出评说的可供参照:《诗为刺世之作》《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