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八十四岁吟》宋丘葵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丘葵

《八十四岁吟》原文

百年尚有一十六,天不穷人人自穷。

未解寡尤并寡悔,若为知至又知终。

如真可死何妨死,欲养不中那得中。

无可奈何委诸命,狂澜终久必须东。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八十四岁吟

宋 丘葵

百年尚有一十六,天不穷人人自穷。 未解寡尤并寡悔,若为知至又知终。 如真可死何妨死,欲养不中那得中。 无可奈何委诸命,狂澜终久必须东。

丘葵的《八十四岁吟》是在他八十四岁时所作,这是一首人生的咏叹调。全诗融悲、达观于一炉,既有对年华空逝的淡淡哀惋,又有对生命得失的达观超然。诗的基调是达观的,甚至是超然的,但诗中透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某种深切体悟,这体悟又不能不是朴素的、现实的。

首联“百年尚有一十六,天不穷人人自穷。”意思是说:人活百年不过只有十六年的光景,是老天不使人人都能享有完满的人生,而人生的穷通得失都是人自己造成的。“天不穷人”是反话,含有“天欲使人尽其才”、“人欲穷而天无奈”的意味。显然这里包含着一种悲观、绝望的意味。这同诗人孤苦潦倒、食不果腹的生活境遇有关,也同他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内心痛苦有关。诗人感叹“天不穷人”,又何尝不是一种抗争?只是这种抗争是无奈何的,因为社会现实是不容许他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

颔联“未解寡尤并寡悔,若为知至又知终。”这两句表面是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不知道寡有过错、寡有悔恨,又怎么为可做到认识自己所走的路是对的呢?又是怎么知道所走之路终于抵达终点呢?这里含有自我安慰和自我解嘲的成分。“寡尤”、“寡悔”是《论语》中的话:“君子不二过,惩忿窒欲知也,不知命不可以用《周易》,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和《孟子》中的话:“由仁义行,谓之行道。”意谓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少有过错、少有悔恨,那么就可以说是“知命”、“知至”、“知终”了。但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谁都难免有过错和悔恨。因此这又是诗人的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解嘲。

如果说前两句在悲哀和感叹中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话,那么后两句就显出自己在命运面前不甘心承认失败、不甘心绝望的心理。诗人自叹无法与命运抗争、力挽狂澜东流,表示了自己的不甘心处此逆境的态度。只不过这种态度同样是无力的,因为他并没有提出改变自己命运的切实有效的办法。

全诗以朴素的现实主义精神写来,情真意切,哀婉动人。它告诉我们:诗人是怀着一种悲哀、痛苦、愤慨、激动的感情来写这首诗的;同时又告诉我们:这种感情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由生活的现实所逼迫出来的。这就是这首诗之所以动人的地方。诗人对生活的认识是很深刻的,但又毕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对社会上的种种黑暗现象认识是痛苦的也是无奈的。这也许是生活留给他的某种“阴影”吧!这种无奈在诗人离乡背井的叹息中表露出来,流露得那么无力而动人。同时我们也从这首诗中看到了一个学者和士大夫被社会抛弃后的悲愤形象,这是封建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丘葵一生的命运也说明了这一点:一生“专心经术”被元朝“礼贤下士”,但他却不愿意出仕,“固拂乎圣贤之志”,被当局者视为异端,“一时之士咸笑其拙”,而且一生没有得到用武之地,“穷老以终”。然而他却说“平生志业在斯焉”,这该是何等的悲哀!这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某些知识分子的可悲命运。

此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是直抒胸臆。这种写法比较质朴感真,直截了当。另一特点是直述其事。写诗的目的在于述怀,在于抒发诗人心中的真情实感。此诗从始至终都在直接诉说自己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心理。这样写既显得坦诚磊落,又显得真实可爱。再一个特点是用典贴切自然。由于诗人善于用典而又贴切自然,所以读来不觉斧凿之痕。此外全篇一气贯串,前后呼应也是此诗的一个特点。从语言上看此诗朴素自然而又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