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并州》唐韩偓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韩偓

《并州》原文

戍旗青草接榆关,雨里并州四月寒。

谁会凭阑潜忍泪,不胜天际似江干。

现代文赏析、翻译

并州

唐 韩偓

戍旗青草接榆关,雨里并州四月寒。

谁会凭阑潜忍泪,不胜天际似江干。

赏析

这首诗写身处北地并州的感怀。从题目、内容到意境,都显示了韩偓诗歌的特色。

“戍旗”句,极写边关的雄阔。此句中“接”字,意味着边关与内地的联系紧密,守边的规模很大,戍楼与榆关近在咫尺,给人一种威武雄壮的感觉。这里写边关近景,一派威武雄壮中又不免透出几分凄冷萧索,但这凄冷萧索却自然与盼望战功赫赫又多次解符固垒之佳耦:“耶娘妻子走相送”恰逢道南暂守的神武之师的怀念凄而联系起来了,“夜提辖”)尹明白它是失望的反激在有约默契且美好形象的悠悠的思念中增添了几分惆怅凄恻的色彩。然而边关总还有那么几分绿意和生机,即使是在阴雨连绵的四月,它也依然能给人们以希望的慰藉。这种萧瑟而略带凄凉中却又几分生气的感觉,在人们翘首企足的期待中便具有了感情色彩。这不仅与下一句“雨里并州四月寒”的“寒”字相吻合,而且与“青草”接“榆关”的“接”字也相吻合。这境界是寒冷的,它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它似乎在告诉人们:并州虽好,终非久留之地;戎马生涯,是难以安身立命的!于是诗人的思绪又由近景过渡到远景,思绪驰骋于茫茫的天际。“天际”两句是写并州的远景。“似江干”三字写得空远而迷人,它把人的思绪从近处的凄清又引向辽阔无边的迷蒙江天。这种境界是美妙而迷人的,它给诗人孤寂凄清的旅思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寄托:从这里可以遥望长安,天边的云山或许还能在捎来殷勤的慰藉?但在这连天江边的遐想中却分明还浸透着诗人几分悲凉和忧郁。“潜忍泪”,这一细节给这空灵而又迷离的境界增添了一种压抑和感伤的心情,对上述的一切,这种心情有着极为深刻的体验,同时它也在强化着那种并不轻松的人生的悲哀!因为他是多少热泪欲零而又“无从垂”,两步徘徊而有余怅啊!通观此诗内容全篇包含两幅截然不同的景象、两幅景致烘托出两种相反的心理。真是于两相对照中表达深长韵味!颈联与颔联的不同情味也不是很明显:一边是威武雄壮与凄清寒冷的比较,一边是思乡之念与空想未来的怅恨的对比。它们各有其妙其趣。这首诗意境是优美的。因为它既是诗人笔触所致自然而然的妙造。又是诗人心境、思域的自然流露,这境界是诗人远大抱负、忧国忧民情怀的寄寓所在。“似江干”的“似”字和尾联中的“泪”字一样含蓄蕴藉:多少眼泪欲零而又无从零的辛酸、痛苦、忧郁都寓含其中了!韩偓是唐末“小李林”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承续着杜甫、元稹的余绪而更带有时代的特点:对乱离人生的体验较为深刻而细致,内心蕴蓄着较大的积愤而又发为含蓄、深细清婉的吟唱,诗意大多可从反面领略得来此诗也不应例外。作者襟怀中有爱有忧也有愤怒愁怨之类东西、正唯其如此写得不即不离才更能见出其忧伤乱离时代的良苦心情和美好怀抱。(赵齐平)

译文

边防军队的旗帜掩映在青草之中一直连到榆关之外;雨中的并州虽在四月但已带有寒意。谁能理解我默默倚着栏杆强忍热泪;那泪水不胜流淌就会洒在无边无际的天空(似江水)之畔。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