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曹邺
为物稍有香,心遭蠹虫啮。
平人登太行,万万车轮折。
一辞桂岭猿,九泣东门月。
年年孟春时,看花不如雪。
僻居城南隅,颜子须泣血。
沉埋若九泉,谁肯开口说。
辛勤学机杼,坐对秋灯灭。
织锦花不常,见之尽云拙。
自怜孤生竹,出土便有节。
每听浮竞言,喉中似无舌。
忽然风雷至,惊起池中物。
拔上青云巅,轻如一毫发。
珑珑金锁甲,稍稍城乌绝。
名字如鸟飞,数日便到越。
幽兰生虽晚,幽香亦难歇。
何以保此身,终身事无缺。
在那个波诡云谲的年代,世人的喜好与时迁移,各怀心思在巨大的阴影里周旋着,就算是我们生活的土地被垫上一层珠宝,也未必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曹邺以诗人的敏锐和细腻,将这个现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为物稍有香,心遭蠹虫啮。”曹邺以香草自喻,然而他的心却被蠹虫啃噬,这象征着他虽有才华却无法得到世人的认可。他用巧妙而精准的比喻揭示了那些善变的世人像蛀虫一样只追求表面繁华,内心对真实的他却毫不在意。
“僻居城南隅,颜子须泣血。”这仿佛是一个安静而又悲伤的画面。他形容自己在南城的角落独自寂寥地生活,即使学识丰富却无法引人注意,就像孔子说的“回也其庶乎,屡空而不贫于贫也。”颜回那样优秀的人,在世人眼中也难以得到足够的认可。
“沉埋若九泉,谁肯开口说。”他将自己比作是埋在九泉之下的死者,无人开口谈论他。这既是对现实的无奈感叹,也是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
然而,“辛勤学机杼,坐对秋灯灭。”即使环境如此艰难,他仍然坚持学习,即使面对秋夜的孤灯,他也未曾放弃。这表现了他的坚韧和毅力。
“自怜孤生竹,出土便有节。”这句话凸显了他独立而坚韧的人格特点。他在看似艰苦的环境中成长,没有退缩,始终坚守自己的本性。
整体来看,《成名后献恩门》一诗透露出曹邺内心的悲哀与不平,他将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将自己放在巨大的社会背景下思考。他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融入到诗句之中,使得这首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
“何以保此身,终身事无缺。”这是他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和展望。他希望自己能够保持本心,坚持自我,不因外界的干扰而改变。他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得到世人的认可,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的来说,《成名后献恩门》一诗展示了一位身处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的困境和坚持,展现了其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人生信仰。通过对诗歌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更能感受到诗人所代表的精神力量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