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和太师相公秋兴十首其一》宋夏竦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夏竦

《和太师相公秋兴十首其一》原文

亭臯危叶乍经霜,过尽惊鸿落吹长。

间上层楼待初月,方壶残漏下三商。

现代文赏析、翻译

原诗创作背景及意思

《和太师相公秋兴十首》为北宋文学家夏竦的组诗作品,写的是晚秋时的月夜景,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寥廓幽寂的秋月夜景图。

“亭皋危叶乍经霜”描绘了亭皋之间,经霜的叶子初经严霜,显得格外衰飒,凄凉;

“过尽惊鸿落吹长”一句,诗人运用了杜甫《洛城一绝》中诗句“身在胡沙不识月,归来才见月初开”,将惊鸿(飞鸟)在长吹中一个个飞过去掠过的形象化为了弦乐演奏过的痕迹一样难以回转逝去的时序,说明了物象在摇落的秋风下失去光彩与生机。“长”,本义为长度之量,于此语中含时光之流逝与人远去风骚独留的喟叹意蕴;

“间上层楼待初月”言登高楼眺望“月出皎兮”的情景;“方壶残漏下三商”则以方壶的漏刻余韵,嗟叹时光之流逝。

译文

亭皋之间,经霜的叶子初经严霜,显得格外衰飒凄凉;惊鸟在长吹中一个个飞过去掠过,似乎是弦乐演奏过的痕迹一样难以回转逝去的时序。登上高楼等待着新月升起,方壶的漏刻余韵还在耳边萦绕。

赏析

此诗描写秋夜清寥之景,并寄寓深沉的身世之慨。全诗用词炼句新颖脱俗,意境朦胧。此诗运用了前人诗词中有代表性的意象,并有所创新。笔墨生动简约,诗人的心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作者较高的艺术水准。从总体艺术水准上说,这十首秋兴诗,展现了诗人模拟杜审律创造律诗新格局的努力。同写秋天的感想和思绪。一咏三叹,节奏感强,可见作者的诗才。最后二句情景交融,起承转合,余韵悠长。全诗感情真切自然,用词炼句精细准确。其中不乏形象生动、意蕴丰富的意象。在写作风格上既典雅端丽,又婉曲流畅。在当时诗坛上别具一格。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抒发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诗人通过写夜深人静的时候,惊鸟已飞过不停,只有月儿渐渐升高了;诗人怀着忧郁的心情登上高楼远望,却只见圆月挂在天空中。这里“待初月”的“待”字用得相当准确、传神,仿佛诗人怀着寂寞的心情,正在楼上翘首以待,注意着周围的动静。他大约从树叶上看出一点秋意了。这里不仅写出月上高楼的静态画面,而且带有一点秋夜警醒众鸟的动态画面。最后一句中的“方壶”也是借用了古代传说,“壶中九日遗世情”,写出了诗人对于孤独和思虑的情绪深入反思;“下三商”可能存在笔误,据唐人张少许所说,“凡瑟声者,其大指第下文故错说‘下三商’耳”。大约他听到的“残漏声”,更加萦回于耳际,刻画了夜静更深时刻的环境氛围;在这样的心境里让诗人深深的陷入了思考与忧虑中……故本诗通篇清虚中见深沉之感兴之作亦具有悠远清长之余韵留于读者的思维之中矣!综上所谓组诗画龙点睛妙处良多:物态动态地浑成自然;“间”字自然转化融汇了典故的意思入律、并注入作者淡淡的忧伤、和如玉月清风中不断深化拓展的情思于字里行间之中矣!令人拍案叫绝者颇多也!若联系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及诗人自己的命运起伏因素加以考察评价:不难窥知诗人心态平和的环境不如萧疏所见理性,经波澜后反生虚灵之平静妙的最高层次的治平心态?!处于两次起落之间居于豫章时代飘雪者逸迈身影之间有意栽花花香是否还未悟真情透露谢梦结诸多颇为繁富寓有物理诸多可用证的情感原料毫无偏颇地融合于诗作之中矣!也未尝不是其艺术手法之一也!综上所述可见此组诗是夏竦以律诗的形式写成的颇具特色的佳作之一也!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