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程公许
忍话去年事,令我胆欲碎。
公独於此时,砥柱众流汇。
事难见君子,尔曹费车载。
海山危风涛,当有巨鳌戴。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程公许的这首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在谈论古事,实际是在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怀抱和感慨。
首句“忍话去年事”,诗人好像是在平静地叙述往事,但第二句却出语惊人,“令我胆欲碎”,波澜顿起,诗境骤变。“忍话”是吞忍不说的意思。诗人何以忍痛不说?定有极大的悲哀在其中。根据诗意可知,有人去年的言行或世风致使程公许不堪忍受,然而诗人没有正面指责,只是用“众流汇”来形容砥柱的艰难。这就是本应是泥沙俱下的世风。正直的人为世道人心如此,只得擎出义旗,做那振聋发聩的孤忠。“众流汇”三字句外有深意。这就是,只要有千万流的汇注,水就不会澄清,是非就不会分明。也正是这个缘故,尽管群邪龌龊,诗人仍决定勇担振兴民族正气、砥柱世道人心的重任。对于在人生大海中摇荡、能与社会同体的官僚们来说,正是一个至恳至诚、能抚慰其痛苦心灵的接触点。从这层意义上说,“砥柱”一语不仅饱含着诗人的殷切期望,同时也包含着他对对方的一片至诚。因此“公独於此时”四句,不仅是一段知音的倾诉。同时也就是一段人间至诚的抒发。当对方为他(或者说令他)肝肠寸断时,诗人坚信自己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即使遭到群邪的围攻、世俗的毁谤,也绝不后悔。一个热爱生活、忠于真理的人,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
末二句忽又收束到眼前风涛、转述程公许将来隐居之所:“海山危风涛,当有巨鳌戴。”一座险峻的山峰将临大海的风涛之上。为有这座巨大而雄强的山峰支撑在涛头上而不沉沦为汹涌起伏的风浪物(平展展的海面上浮现着的这座顶戴“危峰”、且具苍然古朴之韵的山峰图),试设想这是一幅怎样的风光与境界!然而在这里,“危风涛”是暗喻世道的险恶,“巨鳌戴”则是象征着将有卓然不凡的君子挺身而出,担当起救世的重任。这种象征的运用已大大地拓展了诗歌意境的内涵。它似乎暗示:如程公许者乃一时之秀也。“君不见”二句作一收束。这未来的君子居处也正是他“砥柱众流汇”的地方。“海山”有沧海高山之意,语意双关。“君不见”二句又是对对方的期待和祝愿。对方虽有归隐之志,但并非真心想退隐;虽然他面临重重危险和打击,“志士仁人之心所以必终”,不能不具有无所畏惧的气概胆识、杀身成仁之勇以及民胞物与之仁怀和承受痛苦之超脱的诗意、思潮洋溢至此令人激情澎湃;这样富含热情而卓越非凡的精神鼓舞并不是微弱和不可能实现的。
程公许这首诗借事发端,却由衷地抒发了自己胸中的激情和义气;它以砥柱为象征,寄寓了作者自己的一片忠诚之心和豪迈之情;它以海山危风涛、巨鳌戴的图景为结尾,激励对方去实现自己的超凡的功业与人格理想而又始终面临着危难。读罢令人胸怀激荡。如天地风云相接、万古日月常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份敬慕与赞美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这种风发激昂而又意境深沉的风格也正是它的艺术魅力所在。
至于对诗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也是赏析这首诗的重要环节。但这不是强加给读者的额外负担,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诗歌的意义。如果您对此还有疑问,可以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或者请教专业人士以获得更详细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