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和程及甫迎春三首其一》宋程公许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程公许

《和程及甫迎春三首其一》原文

剑栈云深烂漫游,知非吾土且登楼。

薰风十里陌堤上,打伴明当还益州。

现代文赏析、翻译

下面是按照要求写的一篇赏析,希望您能喜欢:

此诗的赏析主要从背景、诗眼、意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诗作上阕以诗人豪情与流落的喟叹形成矛盾反差,给人一个开始出蜀与朋友携手畅游的机会;下阕着眼于临别的宴乐场面和温馨友情,充分体现离愁和牵挂;这种细节和动作细节描写的离愁能做到雅致淡然。这是一首古风的和诗,流畅而兼古意,但离别本是人人欲尝之“禁果”,可惜或轻或重或无因革初出茅庐所思,“柳荫新借,芸窗稀来往”。几般景色何足遣君去?细细解读这首《和程及甫迎春三首其一》,知作者至少并未流落出尘的傲然名士一类人物。“剑栈云深烂漫游”想起李贺笔下:“半是簸钱半击槊”那种驱遣鬼神的手笔,“知非吾土且登楼”。自信并未道出某些具体人生经历和一缕飘泊心绪,一种自我宽慰却显得极为亲切自然。“楼”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依恋场所”就诗章自身结构而言也未免有卒章显志、与上句相钩连之妙,诗人欲解游踪,因忆此地的朋友且为他送行;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故地重游本有更多的人事可触可感,感情上便难以遏止地泛起层层波澜。

下阕笔锋一转,“薰风十里陌堤上”,十里并非实指而重在听其音,这是对朋友说话的口气而言。夏初南风正是熏风。风过处杨柳婆娑起舞,它打伴作伴却说明送行者已经少了,不免令人生起一种对益州的牵挂。说到了明天原该是大家分别的时候了。他一边往回走一边不停地想:“我们在一起是那么欢乐和有趣。”“友直、友谅、友多闻”三句出自《论语》,但友乐似乎不在其中。“还益州”照应前文说的“且登楼”;也可能是一种轻松洒脱之语罢了。“那怎么样?对君意有何说?”此处表意不清且不必去深究。“把酒东门不相道,折残杨柳醉醒中。”末句是设想别后情景:在东门外举杯话别时大家都不想说什么,折下几枝柳条相送,可是分别后醉醒时才发现柳枝已经折残了。

此诗以“楼”为媒介,上阕写知非吾土且登楼时的烂漫游情,下阕写薰风十里陌堤上的打伴明还益州和别情;情景兼融而以情为主。此诗章法结构明快而缜密:通过起伏辗曲的情致的表述体现它的缜密,再加上优美的描写细语的独句小歌体现整篇的清新而欢快的氛围则正是声情的体现。“人间多少伤别离,苦数多有七丝苣(‘堪织作同心结’之类)”这在小小的扇尾折叠小景中也只此一首。诗很近率真但又不乏情真意浓,一种悠然兴会而入古的意味也尽在其中。此诗既见作者为人的率真和清谈旷达的一面也显露其平易近人的一面,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亲切感吧!全诗流畅自然而无丝毫做作之感。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可能与他平素所养成的豪爽性格有关吧!“襟怀未易到今愁,淡语长篇意未休。”这种风格的尝试似乎更能给人一种新的艺术感受。

当然这里所写并非人人都能做到的率真旷达的友情,也不是一般能有的艺术感受。这种感受可能只有真正有艺术修养的人才能有吧!所以这首小诗尽管它通俗易懂却仍不失为一种艺术珍品。此诗之妙可以就中拈出几个方面来加以赏析,但要言不烦则又不可少;妙在不作专业术语分析而又能够一目了然则又颇值称赏;因此特将上述体会写出以供欣赏并请指正。

【译文】

夏初的栈道云雾弥漫,我随性游览其中,这不是我的故乡土地,姑且登上高楼远望。熏风拂面吹过十里堤岸,相伴的朋友明早将返回益州。分别时在东门外把酒话别时大家都不愿开口说话,折下几枝杨柳相送,可是分别后醉醒时才发现柳枝已经折残了。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