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宋] 程公许
箯舆杭野渡,竹迳绕平畴。
红蓼前宵涨,黄花几日秋。
谈锋蜚屑玉,岩窦答鸣球。
山水饶心赏,能忘恤纬忧。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程公许的《陪宪节饭石堂书院渡江游双泉墅即席和韵》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景色。诗人乘坐竹制的轿子,穿越野外的河岸,周边的环境幽静,小径弯弯曲曲,延展至平坦的田野中。蓼花在夜晚的潮涨中呈现出红色的景象在前夜重现,描绘出一片春色,秋天的黄花静静地在空中摇曳。这是诗人以他的观察力和诗意将景色化成诗句的象征。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一种复杂的心情。诗人在品味这种山水美景的同时,也不能不关心国事,这就是诗人“心赏”和“恤纬忧”并存的原因。山水美景能够让诗人忘记世俗的纷扰,而国家的事务却使他不能完全沉醉。诗人的心情既是愉快的,又是忧虑的。
诗中的“谈锋蜚屑玉”形象地描绘了友人之间的热烈交谈,而“岩窦答鸣球”则描绘了山谷中的回声,仿佛是友人谈话的回响。这些细节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愉快的气氛。
总的来说,这首诗体现了程公许深厚的人文情感和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这也是宋诗的特点之一。它通过对环境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一个具有深度的文人生活场景和丰富的心灵世界。
至于现代译文,我将在保留诗句基本含义的基础上,用更为现代、简洁的语言来表述:
在杭野渡乘坐竹筏渡过河流,竹林小径环绕着平坦的田野。前夜的红蓼花涨满水面,几日后秋天的黄花在空中摇曳。谈笑风生如同美玉般流利,山谷中的回声回应着欢声笑语。山水美景饶有趣味,能让我忘记忧虑国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