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经刘校书墓》唐喻凫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喻凫

《经刘校书墓》原文

远冢松回曲渚风,一官闻是校书终。

霜情月思今何在,零落人间策子中。

现代文赏析、翻译

《经刘校书墓》诗是写经过一位已故唐朝文学家刘秩墓时的所思。山重水复,漫天枯黄的落叶瑟瑟地舞着,到处都是岁月的沉积的古老原始的一座山啊。修修葬人是为了把自己的几丝往事。相伴一起与他伴随成为最耐人回味的奠作。刘秩是唐代文学家,一生怀才不遇,只做过藩镇掌书记,诗人通过刘秩墓的描写,来借物抒情,抒发自己仕途失意的郁闷。

诗人以“远冢松回曲渚风”开篇,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风中回荡着孤冢上的青松声。萧瑟的冷风使本来就凄清的坟地更加宁静而几分寒意;于是冷峻的自然之物都带上了凄楚的诗人情绪。“一官”以下入正题,承接前面的画面而推进一层,从而将原本仅仅是客观形式的荒冢描写化为两位作者的邂逅感慨了。全诗诗人为读者指出了这种可能:这坟就是诗人刘秩的坟,墓前的青松还枝叶修长,或许还时时为作者的寂莫凭吊而落泪;但诗人的后半生却没有这么好的景况了。“霜情月思今何在?”问得很好,引人深思。这时作者以一个饱经霜雪的中年人身份,凭吊这位前辈文坛巨匠早年的命运,然而作者感到怅惘的是:当年这位前辈“霜情月思”般的非凡文思如今到底在哪里呢?这时他自然地想起了这位前辈一生怀才不遇的遭遇。由是,一种“零落人间策子中”的悲凉情绪不禁油然而生。这里,诗人由衷地发出了一种感人肺腑的共鸣和深深的感叹。

本诗的艺术表现上主要采用了衬托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与诗人的感情相交融来写。同时融汇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在语言上多有清丽之处。

刘校书在当时社会中的遭遇和命运是不值得人们同情和同情的。他的文才是相当不错的,但他一生所受委屈太多。当人们经过他墓前时只是被青松所感动而流下几滴清泪罢了。但青松的忠诚呢?在诗人刘禹锡笔下也只不过是一副凄凉的情景罢了。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封建时代里像刘秩这样的人是难以得到世人的认可和同情的。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对刘校书墓地的描写及对刘秩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命运的同情,来表达自己对自己同代人的同情和共鸣罢了。

经刘校书墓

离世文人葬此山,如今多上了闲言。唯遗修柏成贞士,寒谷重回好一片,忍笑书生偃笔归顺画衰像痛去辞写的明天蔚蓝天青滩阻摆鏖心舰风光险嗟吾旅寒湿室茵之路足、奠否淘汲一杯泗州甘露苦涩水面浇给“天下寒士”尝鲜!

今译:远离尘世文人的坟墓在群山之间多有险阻迂回的山水环绕其风骨峭拔孤傲而清秀一路辗转迁徙,满腹才华而埋没在山沟里无济于事的人一生之中最能干、最有用的地方是这里了如今人们经过这里却只留下闲言碎语罢了唯有那耐寒的柏树还长得枝繁叶茂,卓尔不群他为贞士偃笔屈膝归顺朝廷而感到痛快,也为自己辞世而去而感到欣慰吧!面对险阻艰难险峻的山水风光,我感叹自己栖身之所的阴冷潮湿希望能从泗州甘露之水给天下寒士浇上一杯尝尝鲜味!

在诗中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与诗人的感情相交融来写。“远冢松回曲渚风”一句通过以“松”和“渚风”衬托刘秩墓的冷清,以“修”和“孤”来赞颂其为人和高洁的人格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这样一位文人才子早逝的伤痛和对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慨叹。“策子中”三字诗人由前辈文人命运的感伤中深悟出自己应当具备不凡之志与有所作为,否则会与前辈一样一生之中最能干、最有用的地方就是这里了!从而将诗人的悲天悯人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诗语言清丽,风格朴实,意境苍凉,很能引人共鸣!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