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曹彦约
拖船鸟惊兽骇奔,追夫雷动云作屯。
前日生辰使者去,贺正又出丹阳门。
欲上未上军人马,似响不响县官喏。
穷冬闸闭水不行,深夜火明山欲赭。
尚书太尉传语来,夫船未足官须内。
敌使三节能几耳,客载万舸何为哉。
甘心事仇谁作俑,耻不自羞犹怂恿。
古来秦祸不须胡,蒙恬斥外斯高宠。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拖船鸟惊,兽骇奔,追夫雷动,云作屯”,这是写京口送别场面之大,气势之盛。大风扬尘,舟行甚速,如同扯船于水上,山鸟惊起,山谷震动,吓得兽类乱奔;追踪急报之声又连天接地滚滚而来,这种有声有色的描绘,既表现了此次奉使赴金之行的郑重其事、浩大声势,也为下文的作者自我解嘲做了铺垫。
“前日生辰使者去,贺正又出丹阳门”,第一句看似公事公行,一笑而带淡泊;第二句则在拿人制度于日常歌舞庆典间时“随时胜负”。总之写当时负国的软弱政策颇为自然。“欲上未上军人马”等数句更有些醉眼朦胧的意思,说明写这该文的时节已经是随行的行人上船动航了;这就从路程行程进入到命运行程的推测和想象之中。“穷冬闸闭水不行”,时当冬天,河面封冻,水量不大,船行之速全在于闸的开闭。此句为虚写,但为了顺势而下。“深夜火明山欲赭”,此句为实写。京口城外之山,在夜色中显得黯淡无光。然而在深夜忽燃大火,火光冲天,这非同一般的景致,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充满鼓舞、兴奋的特定气氛之中。“尚书太尉”二句是说:夫船未足而官须催促;官府催促则因为敌人使者那“三节能几耳”的不屑一顾的轻视态度和“客载万舸何为哉”的疑问。此处的“太尉”只是个官阶标志;“夫船未足”也是欲扬先抑;其反衬之功用即在于突出“敌使三节能几耳”的不屑一顾和“客载万舸何为哉”的激愤不平。
“甘心事仇谁作俑”,用“甘心事仇”表示作者对敌人的屈服态度;而“谁作俑”则表示对这种投降政策的反对和不满。“耻不自羞犹怂恿”,这是对那种投降政策的愤怒控诉。作者认为:不抵抗屈服、自取其辱、助纣为虐是自取其辱的行为,然而却受到主和派们的怂恿和支持。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的一大特点是运用了反衬手法。如“前日生辰使者去”与“贺正又出丹阳门”相对比,“穷冬闸闭水不行”与“深夜火明山欲赭”相衬托,“客载万舸何为哉”与“尚书太尉传语来”相对照,“甘心事仇谁作俑”与“耻不自羞犹怂恿”相呼应。通过这些强烈的对比,作者的不满情绪和反抗精神得以突出表现。同时这首诗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语言朴实中见生动,在朴素自然中蕴含力量。如“前日生辰使者去”中的“生辰使者”,包含了诗人多少无可奈何的情绪啊!而在描写紧张场面时则用对比、烘托、渲染等手法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如以鸟惊兽奔烘托拖船之速,以雷动云屯烘托追夫之急等。
总的来说,《陪使护客晚发京口》这首诗在曹彦约的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体现了曹彦约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更深刻地反映了宋代的政治局势和文化氛围。因此,这首诗也被后人广泛传诵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