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史尧弼
有时醉浊清,随意眠小大。
何须酒池中,始了一生课。
醉石
宋 史尧弼
有时醉浊清,随意眠小大。
何须酒池中,始了一生课。
醉眠于山间巨石之上,这是何等的自在和豪迈。诗人笔下的醉石,仿佛成了自由、豪放、不拘一格的象征。
首句“有时醉浊清”中的“有时”两字,表明诗人并非经常醉眠于山石之上,而是“醉”与“清”交替出现。山间清泉潺潺,飞瀑轰鸣,或清且美,自然会吸引诗人去醉眠。有时眠于巨石之上,清风拂面,泉水叮咚,山间美景尽收眼底。因此,清也好、浊也罢,但醉眠山石为诗人在当时已成为自然。作者置身于宁静壮美的醉石图景中,既能暂时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满足精神上的高层次的需求,又不放弃课艺以糊口,“卧游”便成了理想中的理想:性情不受羁绊之态可“课”,即为下文的所谓“一生课”;也不致让同尘之人视为“恶少之行”;二者恰好不“恶”。能随时想实现自己从现实“课”之人到遁入桃源人或酒仙的生活进而努力投入一个亦即对于同时不放弃从文、作文以尽课艺天职之友会遗憾的时代应歌作时流的报负且或通过这佳篇以表达了自己此心便已足矣。
而事实上作者史尧弼是唐代韩愈的崇拜者,其文章《五哀诗》中的《伯夷》篇就表明了他的文学倾向:“宋生骨刚劲,笔力有风霜。学诗东阳瘦,赋出元规方。”这里作者对韩愈诗文风格的学习和追求可见一斑。
诗的后两句“何须酒池中,始了一生课”,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说明。“何须”二字,表现了诗人对醉眠山石的生活的满足和热爱。他觉得用不着到酒池中去寻求这种生活,只要在山石上睡睡,就能满足自己一生的愿望和追求了。这是对世俗生活的否定,也是对醉眠生活的歌颂和追求。而诗人醉眠的原因又是因为厌倦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功名利禄的争夺,所以只有在山石上才能获得片刻的宁静和自在。诗人对生活的理解也就在这种随意自由的生活中得到了体现。
史尧弼醉眠山石的生活方式是宋代文人的生活方式的反映。在宋词中也有一些词人描写了这种生活场景。如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词中表现了词人对自己当时生活的厌倦和无奈,只有借酒消愁,在醉眠中才能得到片刻的欢愉和自在。而这种生活状态也正是宋代文人生活状态的一个缩影。
总的来说,《醉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人通过描写自己醉眠山石的生活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否定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宋代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和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