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史尧弼
岳势扶舆峻莫攀,岂知深处锁幽闲。
千岩万壑争回互,别有乾坤藏此间。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题南岳方广后洞五百罗汉所居二绝
宋代 史尧弼
岳势扶舆峻莫攀,岂知深处锁幽闲。 千岩万壑争回互,别有乾坤藏此间。
这首诗是作者在游览南岳衡山的方广寺后洞时,见到其中的五百罗汉而作。作者对罗汉们能在幽静的环境中居住,感到十分新奇和羡慕。他似乎觉得这些罗汉们,就是生活在自己理想的环境之中,所以感到他们也正是自己所要寻找的人。
首句,写的气势极为不凡,“岳势扶舆”在登山之后的很短时间内可以抓住之总的概括感受,“扶舆”,气势一词的来历有,《水经注˙河水》和《吕氏春秋》一书里有类似的典故,《衡岳草扰如呜),也许可以帮助消化)。经过一次才能作出这些豪迈宏放的估量,也只有气魄宏大的大诗人才能做到。这句说山势高峻无法攀登,其实并非实情。为什么说是虚写呢?是因为在第二句“岂知深处锁幽闲”的转折中给了一个暗示:罗汉们所隐居的地方是很少有人知道的。从表面看,“锁幽闲”的确属于非亲历不能明白的事,而这层深义却是通过衬托显露出来的。所以这不仅不使人感到是在胡乱的夸张造作,相反倒使人感到他并不是为写罗汉而写罗汉。即或有点近乎偏重之点,但却决非单纯地一般地赞颂佛教中人物。如果说在第一句中还多少有点儿客观描写的成分的话,那么在第二句中就完全是主观感情的抒发和流露了。
三、四句写的是作者在游览后洞时所见的景象。“千岩万壑争回互”是描写周围山景的,是作者所见,而非“实景”。因为“锁幽闲”罗汉们并不在岩洞之外。“别有乾坤”则是指罗汉们的生活环境了。“乾坤”即阴阳,亦即天地人。古人认为三纲为天、地、人,而把人放在了首要地位。“乾坤”对举,更突出了人的重要。作者由衷地赞叹后洞千回万转的山岩沟壑中别有天地,便可以推测在他看来罗汉们隐居的地方确实是胜似仙境了。这两句中虽有景物的描绘,但更多的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抒发。它虽似写景,但景中有情。作者把人的理想与自然融为一体,把山川的美好、壮丽同人的思想感情沟通了,在游览中得到了一定的陶冶和启迪。
此诗的特点是融情于景。全诗虽然重在写景,但景中寓情,写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得比较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艺术风格之一。
在表达技巧上此诗也颇具特色。每句中均采用了顿挫(或称顿缩、短缩、断缩),使其各构成单位虽短小却显得凝炼。第一绝句的后半部分;第二绝句的前半部分和第三句的前两个字以及尾联都是这样。“争回互”和“藏此间”也是同样。这样就使诗句中的意景点为浓缩、显现、抓住,提高了画面性与空间感;并可传达出空灵之神意。“清杜律……数语纡徐妥帖”中说韩愈诗歌语言特点是平正妥贴“本文处处如此”。但由于这办法亦能帮助阅读者作动态联想或想象可免单调平板之病及陈腐气;并能于熟稔中见新警别有韵致这也是此诗的一种特色之一。
总之,这是一首好诗。由于它表达了诗人在游览时的真实感受和心理活动,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也说明了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一般规律。(如果作画来说还可以加上一条:艺术又再现生活)。
以上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