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刘仙伦
青幄蔽林,白毡铺径,红雨迷楚。画阁关愁,风帘卷恨,尽日萦情绪。阳台云去,文园人病,寂寞翠尊雕俎。惜韶容、匆匆易失,芳丛对眼如雾。
巾欹润里,衣宽凉渗,又觉渐回骄暑。解箨吹香,遗丸荐脆,小芰浮鸳浦。画栏如旧,依稀犹记,伫立一钩莲步。黯销魂,那堪又听,杜鹃更苦。
《永遇乐·春暮有怀》赏析
青色的帐篷遮蔽了树林,白色的草垫铺满了小径,红色的雨滴迷离了景色。画阁关住了愁怨,风吹帘栊更添恨情,整个白天我总是心绪不宁。阳台云已飘去,文君病无人相伴,寂寞地坐在精美的酒具前。可惜美好的年华轻易逝去,绿丛中的鲜花对我也只是如雾般迷茫。
雨后的我头巾微湿,衣衫宽松,渐渐感觉到凉意渗衣。炎热又慢慢退去。解下竹箨烤肉飘香,宝环遗珠般的小食品翠绿鲜嫩,还有那小荷叶般的小芰鱼游其间。画栏依然如旧,依稀还记得那天伫立身影时移动着的婀娜步伐。悲愁昏乱的时候听离巢的鸟儿啁啾不停地凄叫会更觉心里悲凉不堪忍受!
在现代文中,“青幄蔽林”形容树木环绕,成了一个“帐篷一般的绿色帷帐”隔开了繁杂喧闹的人间;至于,“白毡铺径”景象如同扑天盖地一般——薄如蝉翼的似棉沙尘乱飘一通来表明等级州的干燥、寥廓且连连天旱无雨。接着作者又用“红雨迷楚”来形容花雨乱纷纷的春残景象。接着作者又用“画阁关愁”来形容那阁楼因愁而显得郁郁葱葱;因愁而“卷恨”也如同春风吹过一般卷起帘栊使有感情的人都会觉得无边无际的惆怅、迷怨之意,所以说春是专有责任去惹愁添恨。这些都反映了暮春时的气象。所谓:“着雨潇潇,又是添愁处”吗!于此意象的构成其密切关系就是这个结果,“如此看来到处的潇潇雨足可以增人愁了”。之后作者用“阳台云去”之事典来表达一种惆怅之情。这个典故来自古代神话小说《山海经》,楚王宫中有云梦阳台之宫,秦穆公曾召夷光(王昭君)与之宿处遂成夫妇。这是古人以事比人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云去”“人病”“寂寞”“雕俎”,刘仙伦登楼倚栏以久,凭到思妇情怀之压抑。“云去”既是实写之景也是虚指自己的遭遇、孤寂飘零与行踪浮荡无所依赖也即巧用“云”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思慕的意思表达出孤寂的心境——“文园人病”的典故是来自西汉司马相如曾为孝文园令之后就称司马相如为文园。刘仙伦这里借用典故以司马相如自喻同时也把自己的经历融入了这古人之中借以倾诉自己的情感和遭遇“寂寞翠樽俎”用王褒《咏雪》句式化出:“王褒看到家宴上的精美器皿形单影只之后倍感凄凉寂寞之后才有‘常有百鸟归,不见孤鸾舞’的感悟刘仙伦此时的心境也是‘独我落寞度年华’。”这里以“韶容”代指美好的年华;说它“易失”,是说它不知不觉地逝去了,尽管芳草丛生但只觉得眼花缭乱却辨认不清了。“这说的是暮春之景而实际上也是用来比喻年华流逝、世事纷纭、狼藉一时的情景表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悲情。
之后作者写了在暮春时节芳草丛中一些小动物活动时的情态。“巾欹润里,衣宽凉渗,又觉渐回骄暑”描绘出了暮春的特点:清润的雨水使巾衣湿了而且让人感觉到暑气又渐渐消退回去了。“箨(助柴竹外的壳即为箨)吹香”,“遗萱荐菜,小菱浮脂溥s腥肝赤痘薏ǎ叛绦Ш倨来裳庥跣忝狗泻――溆漫畋锵搂返回界之气此刻比较对流但它只要放到境界之内色香味触五觉便都来了。”这里作者用“箨吹香”“小菱浮鸳浦”等意象来表达了自己对春的依恋之情。“箨吹香”是写竹子外面包着的壳被风一吹发出阵阵香气;“小菱浮鸳浦”是写菱叶浮在水面上在鸳鸯的伴舞中轻轻摇动而显得格外娇美动人等这些描写都是作者对春天美景的留恋与喜爱。“画栏如旧,依稀犹记,伫立一钩莲步”中的“画栏”是写景之事物承接着前面的景;“莲步”暗用了步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