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偶成》宋李流谦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李流谦

《偶成》原文

离家记得腊前时,吹尽飞花了不知。

傍枕厌听连晓雨,援毫愁赋送春诗。

百年直好平章看,万事仍须烂熟思。

臣朔不堪当世用,唯应索米救朝饥。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偶成

宋 李流谦

离家记得腊前时,吹尽飞花不知悲。 傍枕厌听连晓雨,援毫愁赋送春诗。 百年光景好看好,万事如今不著期。 臣朔不堪当世用,只应索米救朝饥。

这是一首抒写情怀的诗。诗人在离京赴任之后,在初春的夜晚,感到百无聊赖,以诗来抒发情怀。

首句“离家记得腊前时”,点明诗人离家之久,时令已临新春。“腊前时”即腊月以前的时间,由此也可知离家之远、时日之长。诗人在离家久远的地方作客,又值新春,见到窗外片片飞花,触动离愁,感到有些悲哀了。“吹尽飞花不知悲”一句写得极妙。它写飘零的飞花在欢欣鼓舞,因为“吹尽”二字,就把花拟人化,就像杜甫诗中的“语燕已飞花乱转”那样,仿佛花在作出一番离别前的悲戚和泣诉,其实是为了体物缘情,表现手法之高明。又加一个“不知”字,则表明这种悲感的出现不仅作者自己感到悲哀,而且连外界的花也被惊动而感到悲哀。这里不直接说“花落泪沾衣”,而说“不知”,更是蕴藉含蓄。

次句“傍枕厌听连晓雨”,诗情由此转入哀伤。雨打窗扉,声声入耳;晓色朦胧,雨丝飘扬。随着连晓雨的落下,作者的离情更难以排遣。他索取毛笔,铺开纸张,“愁赋送春诗”。这一句和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春风”二字互文见义,是全诗的关键部分。因为有了这两句(特别是“愁赋”二字),便自然地引出后面的诗句,也使诗的意境更为完整。

第三句中“百年光景”与上句“傍枕厌听连晓雨”有关。雨声单调而连续不绝地敲打着作者的心扉,勾起了他愁绪万端,因而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人生能有几个百年?在这里和下面两句实际上都是运用了魏文帝曹丕的观点,“百代所共亡(通‘忘’)”这一深刻的见解堪与高明《琵琶行》中的“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一首的哲理性思想媲美。“光景好看好”固然是一个看法,“光景亦属厌看人”。作者在另一首《惜时》诗中曾说:“万事如今不著期。”可见他对自己的前程并不抱幻想。他之所以在初春的夜晚借诗以抒发自己的哀愁和苦闷心情,也正是出于这种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叹。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警句。两句中都用了典故。“臣朔”即汉代苏武出使西域时与汉家本家关系亲密的一位著名大臣汲黯的字。他不为显赫而去做官(史书中并没有他的功名表,此处称为臣朔仅为以古喻今)。安贫不仕自是由于汲黯品格高尚;“索米救饥”典出《汉书》,是被劾革职还乡之后徒步赴京见武帝的书生汲黯与故人分别时的自我解嘲之语(但此时正值“欲出救时难”之时)。此处却一反其典故本意而用其意以含蓄地表达出一种“食不能为酒肉谋”的高风亮节之意(唐代李颀《送陈二游河东》中有“从兹一别穆王梦”句可作注解),即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不甘作亡国奴、决心辞官归隐的心情。两句的意思是:我虽然不能像汲黯那样有高风亮节、不求功名富贵的高尚品格而甘心作酒肉之谋、苟且偷生以求富贵者流只愿与小米求食度过朝饥也就是表白一种遗世独立的节操和弃官归隐的态度决心抗金军队即使很快打败敌人了但只要祖国不统一即使变成饿瘪肚子也不会为军中将士奏起歌来赴国难抗战主旨表明不甘做亡国奴坚贞地保有民族气节决心辞官归隐的心愿诗人李流谦在这首诗中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思想感情倾诉表明:不愿作亡国奴、决心弃官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