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李流谦
休沐来寻九里松,故因晴日觉晴容。
寒余浅水红衣尽,淡抹轻烟紫翠重。
倦向山僧谈白叶,归从逋客醉黄封。
尘埃眯目成深省,何处招提鸣昨钟。
十月十五日同黄大博出城
现代文译文:
休假的日子来到九里松,晴朗的天气让人心情格外开朗。
深寒的水面上浅红的水草凋零,淡淡的烟雾和浅浅的绿色叠加。
谈论着山中的僧人和他们白叶,休息过后我们畅饮着美酒。
尘埃满眼,心中思索着这个问题,何处的寺庙会响起钟声。
赏析:
此诗前四句描写了初冬时节美景,透露出诗人的闲适之情。“寒余”句描写近景,焦点落在“红衣尽”三字上;“淡抹”句展示远景,但并没有交代烟和翠绿色的景色的对比。浅淡的雾和青葱的树木构成了鲜明生动的对比。这样就把远近不同的景致刻画得极为传神。后面四句抒发了诗人出城的缘由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诗人对这种充满自然情趣的田园生活表示出由衷的喜悦之情。全诗语言自然流畅,富有生活气息。
此诗首句“休沐来寻九里松”点明诗人和黄大博出游的原因。“休沐”即休息沐日的意思。古代以五天为一沐,“休沐”即因为休假日而外出。“九里松”是西湖南北两山之间的著名景点。第二句“故因晴日觉晴容”中的“晴日”紧承上句,点明前因。“觉晴容”则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诗人和黄大博来到九里松,因为天气晴好,心情格外开朗,似乎觉得天气比平时要明朗得多。这里用“晴日”和“晴容”点明由于天气晴好所引起的变化,同时又和题目《同黄大博出城》中“同”字相照应。三、四两句写九里松的景色。“寒余”句是说水面上寒冷的冬季已过去,春天快要到了,浅水中的水草已经返青变绿,颜色由深变浅。“红衣尽”三字表现出经过一冬的寒冷,如今浅水中已看不到一片水草了;与此同时,“淡抹轻烟紫气重”这一景色的转换与变化也把读者从寒尽春回的转折中引领出来。这就自然引发后两句“倦向山僧话白叶”、“归听转户雨钟声”。“山僧”,是指住在灵隐寺的僧人,一个精通经佛之人,但这对于游山玩水的人也有聊以为之的地方;不仅如此,我们还与其谈谈枯木新芽的生长。“转户雨钟声”,意思是由蒙转为沉闷潮湿之感的钟声便是禅僧再应冥索所致。“钟声”、“鸣钟”、“夜钟”等成为古今许多诗家赞美山水幽奇景观的重要描写之一,而且也有引起游人由此而生回归心和惜别之意。然而这一切都不是为了吊古伤今或消极厌倦之情而发;在此仅从佛门晨昏生活的一个侧面间接表达闲逸心情而已。前四句诗人通过对九里松这一具体景观的生动勾勒和点染,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地传达出了自己对山川景物的一片纯真自然的钟情和喜爱之情。
末后二句揭示了诗人之所以流连山水的原因及深思。“尘埃眯目成深省”,“尘埃眯目”,就是眼前的尘俗已入胸怀。“成深省”则是此时此刻“放下一切”,“回归自我”,忘记尘俗喧嚣的心灵省悟。面对美丽的秋景良辰、怡然自得的闲适生活;不需要对社会官职多么热衷追求、瞻前顾后、牢骚满怀,只在乎尽情领略自然界的风味情感就满足了;他这才发现真正属于自己美好的东西在这里而不在其他的地方;这一切曾是自己向往的但未必追求到的那种恬静自适的自然生活的精髓;又勾起了我“回归田园生活探幽寻胜要做什么些什么?”之类的自问自答。在诗人的内心深处萌发出一种美好的憧憬:尘世的纷扰都已淡忘,“何处招提鸣昨钟?”我的憧憬究竟能否实现呢?诗人在沉思和疑问中得到了慰藉——“不用踌躇了!”(此处借用辛弃疾《鹧鸪天》原句)。于是他豁然开朗地意识到:一切烦恼都来自对尘世的迷恋;如今我找到了真正的归宿——这就是自然、淡泊宁静的田园生活!诗人把田园生活的美好之处尽情地抒写出来,并以此与那些沉湎于尘世官职和功名利禄的人进行着不懈地比较、抗争、憧憬!至此全诗就在这种良辰美景所引起的情感体验中达到高潮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