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送牟孔锡之官叙南二首其一》宋李流谦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李流谦

《送牟孔锡之官叙南二首其一》原文

得朋宦游乐,不觉在山中。

惯住家乡似,频过骨肉同。

凭栏但烟树,振袂忽霜风。

远别无穷意,君归我已东。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此诗首联扣题,点明“送”字。友人牟孔锡被朝廷派往地处黔南的叙州去做官,二人结伴同游,一往一去,地远天长,使诗人颇有感慨。而他没想到偕友人作一次山中的游乐,而兴发于得友之乐。“乐”是题中字,对仗颇工。他俩驰骋在起伏的山峦、幽深的竹林中,谈论着政事、国事,全然忘了自己是“在山中”。此联字面上只有前后两句,实则四者六者眼前只见一片绿色。唯绿色则苍而近于碧了。“不”、“不觉”,都有感到不到的味道。“飞流直下三千尺”、“山高月小”、“潭瀑联珠胜其峰”、“万壑有声含晚籁”者意。“如梦”联“孤帆远影碧空尽”在眼中入笔,“惟见长江天际流”。

颔联“惯住家乡似,频过骨肉同”,把送别时的心情和盘托出。他俩在山中流连忘返,不知不觉间,频频过往,已过多次了。久而久之,好像住在牟孔锡的家乡一样。牟氏是四川人,四川盆地是山多田少的地方,且水陆交通比南方诸省不如北方发达。这里的“似”是一一承前朝人关于“蜀人园陵多乐生其间”的描述入诗。四川的气候温和宜人,“水土和厚”,如古人言:“人多佳丽”、“民情淳质”。它与人烟稠密的浙江诸地等大省相比,确也显得“僻处一方”,故有此感。牟氏与诗人是至友,又是同乡至亲,所以频过如骨肉。“频过骨肉同”,把送别时的心情和盘托出。此句与“送君千里终一别”不同。前者是黯然神伤的离别;后者则别后自乐,能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句中“似”字用得巧,“频”字和“忽”字相映衬,“乐”字与“得朋”字相呼应。

颈联是景语,“凭栏但烟树,振袂忽霜风”。写诗人站在江边,极目远望友人渐行渐远、渐渐消失在烟树之中;伫立良久之后,不觉已是寒风凛凛、霜意袭人。“但”是只有之意,“忽”是忽然的意思。“凭栏”,语出古诗《春夜别友人》“高楼含春色”,“含春色”也就包涵着满江烟树,生动、凝炼而意足。句中也充满送别的无限情意。“但”,用得有意思,此词形象而不虚。“振袂”,不是摇袂而是挥动布制的袖子,“霜风”,言天气的严寒,有干爽气节的意思。“霜风”“忽”来,“振袂”“定然有力”。与下“归”字的展开、物色凝重的笔调形成对照。这分明是一种纯朴的情愫之美。这里并非是没有生活色彩的单纯描绘。牟氏赴叙州(即今四川宜宾)是在春天刚开头的时候,“凭栏但烟树”就已经微觉轻暖的风韵;“振袂忽霜风”又可以嗅到尖锐凌厉的冰凉刺骨气息;真个有点萧杀的气味也。“此地如云别”(刘禹锡),有一种不好对付、且渐行渐远的无可奈何感升腾而似解未解;意象有了盎然的凄婉气氛又到了明丽的正午、夜色未曾完全降临、更加让人嗟呀而近悲惨哀怨;“仗义”,结句催人泪下:天下没谁样样做到尽;却矣天遂人意(办成了杖义的慷慨磊落事业);因为已经临到分明的生死分岔线上头。饱经离乱的我们便是事事不合愿称意矣、话至要处大慨也不能如期实现的困窘多矣;“君归我已东”对于今也不得不服老了:而且空抱天公重重束缚不转之念头也!所以末句含有老泪的咸味儿也。

这首诗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变化和景物变化。首联扣题,点明送别,颔联写情写景相融,“惯住”、“频过”是诗眼;颈联写景富于变化,含情深远;尾联对仗工整,“君归我已东”对“仗义”事业在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