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李曾伯
一种孤荄,四出清芬,半秋始花。
只些儿肌骨,才逾一芥,许多韵度,迥压群葩。
得雨相催,随风所到,较七里山樊尤远些。
纷纷辈,笑渠侬桃李,徒竞春华。
试容老子婆娑。
恍身在广寒仙子家。
任殷勤唤酒,恣从君赏,徘徊待月,剩向人夸。
我有家林,旧栽岩壑,得归去相延方是佳。
姑先约,拼共横船玉,教堕巾纱。
以下是按照要求写出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这是一首赞颂无名植物的词。上片写该植物在秋天的景象,开宗明义地说它“一种孤荄(gaī),四出清芬”,它不起眼,甚至于在秋天的丛草中它显得有些孤零。“半秋始花”,也很素朴。作者用了这寥寥几笔,把这无名植物的特征简洁勾勒出来了。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它的神采:“得雨相催,随风所到,较七里山矾尤远些。”这两句形象地刻画了这种植物的生命力和它的超凡韵味。七里山矾,又称山矾,素以芳香远溢、沁人心脾而著称。在这里,作者以山矾自比,表示自己的品格要超过山矾。而这种植物即使在雨露滋润、和风吹拂之下,还能不拘束、不骄傲,表现出了它的谦逊品格。
下片进一步描写这种植物的潇洒风姿:“纷纷笑渠桃李”,桃李争春,热闹非凡,可是它们只是徒有虚名,既不能与秋草相比,更不能与这“孤荄”有超凡的品格。两相比照,让人感受到“孤垓”的气度和风采。作者的审美趣味立刻显露了出来:他没有迷恋于华丽的辞藻,刻意在奇特新颖的结构或激昂的气势上炫耀自己,而是充分表现出自己崇尚内在品格的风度。最后三句:“姑先约,拼共横篙玉,教堕巾纱。”这词句的意味是深长的。词人不仅是在赞美一种内在品格,而且也是在刻画自己高洁的情操。
这是一首赞美一种不屈不挠的内在精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的词作。它将读者带进了浅深的审美天地里。“托喻微矣,抑何英英有情之至?”这就是作者的成就所在,也就是他在创新艺术上成功的一面。但他鄙视艳词的鄙俗(甚至侮慢生命)、抛离旧筑飞椽的无雅和打造风格的整体清新;立愿要做歌燕幕甜的健者之气表达得过于充分了!总之这种咏物词空灵有余、而与外境逼真、反映物性仍有差距(亦不是定数),有时未免为气节品性代庖取代,改变了诗词的角色期待、价值和品格诉求不完全一致的问题。这正是词学发展史上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之一。
现代文译文:
一种孤独的小草,在秋天才开出清雅的花朵。它的肌骨才如一根小草,却有着超越寻常草花的神韵。它在雨露滋润下生长,任凭风吹雨打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比起七里山矾的花朵来,它的香气更加远播。
看它悠然自得的样子,仿佛身在广寒仙子般清雅绝俗的地方。任凭别人热情地唤酒相邀,它只是悠然自得地赏玩风景。等待月亮升起,与月共饮,尽情地向人们展示它的美丽。
我有自己的家林,在岩壑中栽种它。虽然能回来到这里,但如果不能把它接回家去那就不太好了。如果能像兰花一样先约定好的话,我就甘愿和它一起漂泊在外,任凭风吹雨打也不改变我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