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李曾伯
对垂弧、引觞一笑,凄凉薄分天赋。
丁年驰骛弓刀后,报国孤忠自许。
堪叹处。
今老矣,强颜犹踵邯郸步。
安能远举。
谩目送征鸿,梦劳胡蝶,无计便归去。
清闲禄,旧说天公靳予。
何时松菊村墅。
生非燕颔鸢肩相,岂是觚棱鹓鹭。
收拾取。
休直似、文渊定远空怀土。
阿戎可语。
待乞得身还,屏伊世累,甘受作诗苦。
好的,以下是这首诗的赏析:
这是一首抒怀词。上片描绘了主人公虽然已是垂老之年,但仍希望能早日还乡的渴望。“对垂弧、引觞一笑” ,在这个人生即将过半、壮志未酬的时候,主人公开怀痛饮,借以自我宽慰。“凄凉薄分天赋” ,这“凄凉”一词,道出了词人无限的“悔相道之不早”的感慨。“丁年驰骛弓刀后,报国孤忠自许” ,“丁年”即壮年时,那时我为国家的战事奔波忙碌,一片爱国忠心自许。可是如今……“堪叹处,今老矣” !“堪叹”二字,可见其心中有无限感叹,无限的悲愤;而以“老矣”继之,更见其饱经世事沧桑、命途多舛的无奈。“强颜犹踵邯郸步”,即使面临困境,我仍然不会放弃。这一句借用了家喻户晓的“余闻之矣,伊尹事汤之事”典故,意即即使作楚狂接舆歌于路者,我也不会回头。“阿戎可语”,此处也指儿童嬉戏之事。“安能远举”,这不仅是主人公对人生的回顾和反思,也表现出他不能安于现状、重温往事旧梦的复杂心理状态。“无计便归去”表面说眼前春风,怡人美景,极易引起他思乡情绪,其实这是无可奈何时的自我解嘲罢了。结尾句将主人公主张之词充分表露无遗:做官的人是难以拥有自身的归属和快乐的,除非从政之道,象弃官归隐的陶渊明那样去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下片描绘了主人公的官场生涯。“清闲禄”,指闲散的官职。“旧说天公靳予”,天公对我还未尽人意。这是作者对当前官场的愤慨之语。“何时松菊村墅”,“何时”二字,表明作者对归隐生活的渴望。“生非燕颔鸢肩相”,此句借用了郭璞《游仙诗》“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之意,说明自己本不是当官的材料。“岂是觚棱鹓鹭”,岂能象那些高翔的凤凰?这是作者对自己处境的清醒认识。“收拾取”三句借用《史记·汲黯传》中“汉武帝说他(汲黯)不习文法……黯对曰:‘陛下以臣为能贤,臣故久留耳。今臣不肖,毋取之方术也。虽然陛下所与处者小辩之耳’。”作者在此表明自己并非胸无点墨,如果一味呆在官场中只会被世俗所害。“休直似、文渊洗困,定远收功”,借用魏的事例表明自己不能忍受官场的蝇营狗苟的生活。尽管自己在朝廷中有一些地位和声望。但是“受其累”的地方只有“屏伊世累”,即放弃官职,回到自由自在的生活中去。
全词抒发了作者李曾伯晚年因因宦途蹭蹬而引发的愤懑之情。词人直抒胸臆,情感激越,不作无病呻吟之语。
译文:
今天我即将跨过人生岁月的门槛,在仕途上虽说没有十分显达光亮。算算报国孝道也就还剩余一年的光景。幸而我能够幸运地把过往回首当一年龄快到(和)人退休之时十分凄凉的迹象哦!(最怕老了,牙齿摇落,耳听力也变得不行还惟恐到时候郡县或军队中又有什么风吹草动。)回望自己以往从军之时和后来在州县为地方父母官都差不多,所不同者前者驰骋沙场是忠于国家,后者步步为营也都是在效法古人(为的是一腔热血要奉献)。唉!什么时候朝廷对我松口让我辞官还乡,住到我修的松菊村墅,自由自在自己管辖不随朝伴随武库便算是登仙得路了罢官而退于洁身自好总不能完全做到了大团圆罢了哦不过这个闲散的身份不必一定是翰林学土之前去做尚书签官连徒然两次都能积累点儿入起来不如招它一块儿归去来兮.既然这样那么以后怎么去面对自己的子孙呢?干脆打消做清闲官吏的念头吧!宁愿乞身引退,把诗书做足.唉!这样或许可以获得一些自由和乐趣.或许能让自己心里感到平衡些罢!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