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李曾伯
最高楼上又层阑,目短元龙空海寰。
栋宇地雄千嶂表,金汤天设两江间。
西风障面曾筹檄,夜月胡床忆佩环。
老去凭虚心辄悸,蜀城虽好不如还。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李曾伯的《自和》诗,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恶,表达了归隐林泉的志向。
首联写登高临远,写诗人登上临江高楼,远眺那迷人的山光水色。“最高楼”是词牌名,由南宋姜白石首创。此处作者登上临江的“最高楼”,远看那峻峭的山峰,矗立在眼前。遥望四周,“栋宇地雄千嶂表,金汤天设两江间”,江汉间千峰耸立,山川雄壮;而江汉天堑设若金汤,坚如磐石。“最高楼”与“千嶂”、“金汤”并置一联,且“楼”字嵌在其中,通过对仗的手法使得词句更加整齐,增强了词的气势。这一联气势不凡,写出了“地雄”、“天设”之壮观,“地雄”是写地势,“天设”是写天然。“两江”指的是长江和汉水。
颔联上句写作者所居之地地势险要,下句写这里易守难攻的自然条件。“西风障面曾筹檄,夜月胡床忆佩环”,颈联转折,由写景转为抒情,但情景之间转换自然。“西风”句回忆过去的情景:西风劲烈,遮住面颜曾在这里策划军情、檄文传示;而“夜月”句则是想象未来的事:月光皎洁的夜晚,曾在那里倚阑胡坐,回忆佩环轻盈的舞女。
“老去凭虚心辄悸”,词人年纪大了,就不想再过这种生活了,于是发出“蜀城虽好不如还”的感慨。这里写自己思念故乡和对战争厌恶之情。词人宁愿定居乡里也不想再在“西窗梦雨霏霏”了。至此全诗戛然而止,而悠悠往事、浩浩他乡、词人心头百结不散的情思,也就尽不言中了。
总的来说,《自和》是一首比较优秀的抒情诗,写得语挚情长,有对自然的赞叹,有对故居的留恋,也有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厌恶战争的情绪。作者李曾伯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诗人爱月,在空山高处留连;壮士怀仇,向虚野夜半横笛。”此诗中的“西风”、“夜月”,以及诗人“心辄悸”的描述都是非常生动的。此诗也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障面西风”和“千嶂月”,都显示了自然的伟大和壮美。这种对自然的赞美是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但是此诗又有所不同,它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恶。这使得诗歌主题更加深刻和丰富。这首诗艺术上的一个特点是“转”,从描写自然风光转到抒情和思考,但是这样的转又非常自然、流畅、熨帖,没有任何斧凿痕迹。所以总的来说,《自和》是一首内容丰富、艺术水平较高的抒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