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李曾伯
一番蓼花雨,几阵桂枝风。杖藜多暇,准拟同醉小山重。底事阮郎清致,苦托休文瘦损,咫尺阻西东。秋色浩如许,岂可欠诗翁。
门前事,都莫问,付杯中。纷纷蛮触等耳,富贵大槐宫。何惜振衣而起,相与凭栏一笑,抵掌共谈空。佳客傥不至,推枕卧云松。
水调歌头·招八窗叔托疾再和
一番蓼花雨,几阵桂枝风。
倚杖闲吟,却忆同醉小山重。
世事如云聚散,心事如月明晦,阮郎瘦损休文。
咫尺阻西东。
秋色浩无主,岂可欠诗翁。
问门前,都莫问,付杯中。
纷纷攘攘皆为过眼云烟,富贵功名如梦幻泡影。
振衣而起,相顾一笑,相谈皆是空。
佳客倘不至,推枕卧云松。
现代文译文:
一阵蓼花雨过后,几阵桂枝风轻拂。杖藜闲游,回忆旧日同醉小山重。为什么像阮籍一样的文雅之人会变得如此瘦损?只是咫尺天涯阻隔了我们。秋色无主,岂能缺少诗翁的吟咏。满腹的世俗杂事都莫过问,一饮一斗入杯中。天下纷纷争夺皆如过眼烟云,名利富贵不过是大槐树下的梦幻。振起衣裳,相视而笑,畅谈天地之间。好客如果不来,便推掉枕头睡在云松下吧。
赏析:
上片回叙前次雅集的情景。“一番蓼花雨,几阵桂枝风。”开句所云“一番”和“几阵”,表示这行动不止一次。“蓼花”和“桂枝”又各有取,上句言环境消损,下句言风度萧疏。“小山重”借用欧阳修故事,点醒上片过片两次雅集的小集名;也暗示须由主人公亲自参与、担当此事的重要性。“杖藜多暇”是说拄着藜杖的闲暇,“准拟”便是所以决定下来的理由:得再招个集一起诗酒谈心的朋友,“同醉”。首句既总提上片,酒约诗期;接着即对此加以分述:既然得闲暇且有了好的风致;为何不去呼朋唤友去集会呢?至于朋友间诗酒唱和、欢乐开怀的情状不必细说了。“底事”两句为倒转语意:“为何自家清雅之致反被拖累?反被损害?”然以理言却又都是人之常情、理所当然:“本是读书人嘛!何必偏要弄文墨呢?”其实正有难言之隐:只因事出有因、苦有根由。为图自适而反遭困扰,却之不恭、受之有愧。“阮郎”两句是写自己之清雅致和所受之困扰。“阮郎”指晋王徽之尝雪夜乘舟访问好友戴逵,而到门却自返。“休文”指南朝梁沈约,因早有病疾而瘦损不堪。《南史·沈约自序》说:“初为休士居贫,尝以一鹿为枕。使一士卒取水浆,交角相就,盖得水绝淹醉也。”“咫尺阻西东”谓西乡江西甚近而我行动不便:你无意于此也就罢了。这不是特地为他的懒散害我麻烦而又无人照管他嘛。“只尺隔”点明自身缺“伴”,“阻西东”虽也说得简略含糊意味即在于此:自己之病并非不能行动而是行动不便无暇雅集也。“秋色浩无主”即“秋色茫茫”,是承“咫尺阻西东”而来的;“岂可欠诗翁”,则是对“世事如云聚散”而言了。云聚云散、月明月晦都是自然现象,“世事”的改变大一点便是社会的变革,“岂可欠诗翁”是说世间事事由人构成变化无穷更是多姿多彩各有所重。“门前事,都莫问;付杯中”,这种乐观潇洒态度直贯这纵观人生即以顺自然而能表现出自身的优游态度;“付杯中”的潇洒又化入“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意思了。“纷纷蛮触等耳,富贵大槐宫”,这是对名利富贵等微不足道的东西的鄙弃:只要能像打洞的小虫一样安时守分也就心满意足了。“蛮触”,出自《庄子》,即弱者之间为了蝇头小利妄生纷争,《齐谐记》便把“大缘树下做安乐坑戏者五百余人(从事实变成比喻了)”“蜂蝉同活共死之类不计耳。”这时,推枕不为红尘累得卧游天下林泉之间正是意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