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李曾伯
早奏玉垣绩,才登金掌班。
众皆期两地,谁谓老三山。
江夏动劳上,东平礼义间。
壮猷惭弗克,孰与济时艰。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挽赵无垢二首其一
宋 李曾伯
早奏玉垣绩,才登金掌班。 众皆期两地,谁谓老三山。 江夏动劳上,东平礼义间。 壮猷惭弗克,孰与济时艰。
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其友人赵无垢而作,从诗中可以看出赵无垢是一个才识卓越的人。 诗的前两句直接叙述赵无垢生平事迹。作者在早先的任上就已建立了显著的功绩,才被荐举到朝廷做了官。“玉垣”,即禁宫。“金掌”,本指仙掌承露,这里借指朝廷。“绩”,功绩。“班”,官阶。这两句说:你早先在朝廷任官时建立了显著功绩,后来被荐举到朝廷又很快升了官。两句之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自己友人的由衷赞叹。
三、四句是说众人皆希望他能去两地任职(指赵无垢曾先后任湖北安抚使及四川制置使),谁料他年老却要归隐三山(古称茅山、蒋山、北固山为三山)。“期”,“希望”之意。“三山”,泛指隐居之地。这两句把赵无垢生前众人的期望和突然之间惨遭不幸的事实十分清楚地勾勒出来了。 诗的五、六两句,着重叙述作者对赵无垢的看法。赵无垢归隐之后,作者曾因受孝宗召见而感到十分振奋,作者以江夏太守孙叔敖自比,说明召见是一件鼓舞人心的大事。“东平”,即史籍载后汉韩亿以父艰居忧而终的典实。“礼义间”,谨守礼义之事。“劳上”与“动劳上”相呼应,足见当时作者的激动心情。“礼义间”云云,足见其恪守儒家思想。最后两句是说:壮志未酬,你又能怎样去解决济世难的问题呢?“孰与”,相当于“哪里比得上”。末句反问语气较强,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愤慨。
这首诗作者运用了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事较为简略,议论显得概括,抒情则十分强烈。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惋惜和不平。尤其是诗的末两句,把作者内心的愤慨几乎倾泻了出来,增强了感染力。
以上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