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草》唐张南史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张南史

《草》原文

草,草。折宜,看好。满地生,催人老。金殿玉砌,

荒城古道。青青千里遥,怅怅三春早。每逢南北离别,

乍逐东西倾倒。一身本是山中人,聊与王孙慰怀抱。

现代文赏析、翻译

草,草。折宜,看好。满地生,催人老。

金殿玉砌,荒城古道。青青千里遥,怅怅三春早。

每逢南北离别,乍逐东西倾倒。一身本是山中人,聊与王孙慰怀抱。

这首诗是张南史为友人赠别而作,其旨意双关,寄慨遥深。从字面看,是借咏草以抒离恨。诗人以草为喻,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感情。

首句“草”与“草”叠用,这是出于李煜词“离恨又春长”的句式。春草碧绿,无尽蔓延,折断连绵,无休无止。这是在描述草的外部形态,而联系末句“一身本是山中人,聊与王孙慰怀抱”,则可以体会到更深一层的意思:“草”作为生命体,又暗含了无休无止、生机勃勃的生命力的意味。这里虽非直接表达,但于言外而意露,已暗示了诗人内心激荡的情感波涛。折草何以宜看?曰:“看好”这是因为有许多事令他心花怒放、思绪万千的原因所致。“满地生”“催人老”不矛盾吗?地在诗人眼前展示一幅秋郊惨淡的离别场面的背景中涂上一层衰飒的底色:那一片片漫无边际的野草又青又黄,满地交织着野草是“催人老”啊!而紧接着由青泛黄的野草却又呈现一片碧绿,给予诗人的联想又发生了变化:一株株一簇簇繁茂茁壮的春草正如诗人不倦进取,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啊!当然诗人如此联想并不仅仅局限于自身感情的表达,同时也折射出时代色彩,这个时期张扬建功立业的理想、意气风发正是盛唐社会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体现。诗写到这里恰乎应该终止了。但作为一首优秀的抒情诗,它往往蕴含着十分深广而丰富的思想内容,此诗也不出此例外。下面接连七句是对青草的具体解释它本身原本平庸、单一,“金殿玉砌”、“荒城古道”,概括起来则是国运衰微的令人慨叹兴衰的大背景有联系自然使人将凄风苦雨、哀思如麻的感觉转化为挺立劲草在国运危急的斗转星飞之秋也可任顽强毅力拼搏之志的昂扬奋进之感。

诗的前后两部分内容是紧密联系的,它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构思和组织能力。同时它也表明诗人对生活有着敏锐、深刻、细致的感受能力。诗中青青的野草是那样的惹人喜爱,它似乎在告诉人们:只要胸怀壮志就能战胜一切困苦与挫折。只要奋发努力拼搏就能创造出生活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如此这般的理解,这正是诗中青青小草给予人的意义所在吧!诗篇在描写大自然的平凡之物时赋予了深刻的哲理内涵这是它的又一显著特点。“草”作为一种外物为自然界所必备,但仅凭这一点它只能被观赏供人玩味而已;而于人而言则要高得多:只要胸怀壮志便可创造出辉煌业绩。因此从这青青野草身上人们便得到了一种有益的启迪: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奋发向前勇攀高峰创造出灿烂的人生业绩!

诗的前两句“青青千里遥,怅怅三春早。”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绘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离别图。春草碧绿象征着勃勃生机,象征着世间一切有志之士的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千里青草象征广大的世界和漫长的岁月;三春早早暗含了韶光易逝、容颜易老之意缘于这份感伤词人及敏感的词人心头淤积着万千愁苦怨愤。对于当时的时代和社会所赐予人们的不仅只能是怅惘哀伤之情更重要的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孤寂悲愤以及对命运自弃、顽强拼搏的意识这份情感尽管诗中也有流露但却掩饰其大悲苦之中的宣泄!开头的景物刻画如果少了良好的主观愿望作其后盾与之相反.多得是无力和繁冗枝蔓可作疲赘分析其寥寥几笔。也许是精心之裁的景色起到了平静纷乱的心情打理心绪的作用或是读者的疑问淡了许多也将这一心理状态合理化!如此这般的描绘开端倒也自然生动传神笔调显得富有生气勃发之美而不落板滞陈腐之调情了。总之开头的描写使整首诗有了一脉贯通的气势将人们的思路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