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题俞氏看雨轩》元揭傒斯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元] 揭傒斯

《题俞氏看雨轩》原文

惨澹来何处,崩腾忽满城。

遥怜四山黑,近洒半江明。

可爱花间湿,偏宜竹上声。

中宵未可住,高枕寄馀情。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题俞氏看雨轩”是中国元代著名文人揭傒斯的一首生动诗篇,全诗传达了一种诗情画意与清新动感,又不乏人性温馨之气氛。从宏观上来品评,首先体现着自然之大美——如磅礴的江河与迷蒙的天宇等元素共同编织而成的大画面,其间充满生机勃勃的气息;其次又充满着人情之美——对俞氏看雨轩的深情赞美与热烈歌颂。

首联“惨澹来何处,崩腾忽满城。”这两句,诗人用极鲜明的意象描绘了雨至满城的生动场景。“惨澹”二字,状出了雨至满城时天地间一派水气蒸腾的景象,令人倍感湿润清新。而“崩腾”二字则将雨至满城的动态感写得淋漓尽致。诗人用“来何处”发问,用“忽满城”回答,这种表现手法既显得十分新奇,又显得很有力度,有效地烘托出诗人对这场雨的满心欢喜之情。

颔联“遥怜四山黑,近洒半江明。”这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雨至满城后的景象,诗人用“遥怜”二字将雨的可爱之处表达了出来。在诗人眼中,远处的山因为雨的到来而变得一片漆黑,近处的江因为雨的到来而变得明亮起来。这种远近对比的反差效果,使雨景更显生动。“洒”字运用拟人手法,更增添了雨的神韵和雨的生命力。

颈联“可爱花间湿,偏宜竹上声。”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花间滴落的雨水那份动人之处。花朵被雨水滋润而微微颤抖的样子、湿透的花瓣所散发出的阵阵馨香、娇艳欲滴的姿态……这一切都让人感到可爱。同时,“偏宜竹上声”又让人感到雨滴落在竹叶上发出的滴滴嗒嗒声是那么的悦耳动听。这一联充分体现了诗人对雨的细腻观察和生动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尾联“中宵未可住,高枕寄馀情。”诗人用“未可住”表达了对这场雨即将结束的不舍之情。然而,诗人并没有被这种情感所困扰,而是选择“高枕寄馀情”,表达出一种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既体现了诗人的豁达和乐观,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总的来说,《题俞氏看雨轩》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将自然之美与人性之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