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寄题金山寺》明丘浚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丘浚

《寄题金山寺》原文

岷江万里下,梵刹半空开。

吴树风吹断,淮山水荡回。

潮声杂钟磬,波影动楼台。

千载张公子,题诗会雨来。

现代文赏析、翻译

明代诗人丘浚所作《寄题金山寺》是一首描绘金山寺美景的诗。诗中描绘了金山寺雄伟壮观的景象,以及寺内钟磬声与江水波影相互映照的美景。诗中还表达了对张公子这位题诗会雨来的诗人的敬仰之情。

以下是我对该诗的原创赏析:

开篇两句,“岷江万里下,梵刹半空开”,金山寺立于江边,好似一把开启的金钥匙,紧紧地抓住来往的行人流连的目光,攀取一段惊艳不已的好奇与思索。“岷江万里”,是将四百里、三百余里之说不清道不明的江山烟云数得有模有样。“梵刹半空”,虽然是无端将地方寺宇据点由山下经楼舍置于半空了,却是化静为动妙语天成。“下”与“开”双押,写出江山佛寺高下的紧要地点及从山脚而涌动的游人观景之意向,很能引人入胜。

三、四两句承上接转,也是将一切金山寺所可能题咏的内容点染完之后戛然而止,留出余地给读者驰骋想象的空间。

五、六两句便全从山写到水。原来早有心理预备的读者此时更是惊异不已了:佛地结缘是雅事,淮河赏心亦佳景,可是佛地水乡凑巧碰上起风的日子,就真的会出现“风吹淮水远悠悠”的壮观场景。那梵刹的影子倒映在淮水中随波浮动,便更增加了魅力。大抵别处也有这一番水天相接、人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风景吧。那真的金山寺独有的奇丽是如此如诗如画般展开,从大江映水中看来则由平地变坡地更有佛国仙山那种千岩万壑尽皆天成的景象,风光不殊而境界各异。起句中的“风”字和结句中的“波”字就这样点染出金山寺的地势。而风起风落之间,风还是“吴树”的风,它带着南国温润的气息吹过淮水又吹过楼阁飞檐向北掠去。于是那淮水也便带上了江南特有的情调,那“荡回”二字下得极妙,就象淮水在笑谑风的无赖和顽皮。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高潮,也是读者一直期待的结局。“潮声杂钟磬,波影动楼台。”钟磬是佛寺中应用的法器,诗人以“杂”字将潮声与钟磬声并列在一起,从听觉角度表现出佛寺的幽深静谧。这幽静又为波影的动荡所打破,在视觉上造成强烈反差。这两句不仅以动显静烘托出金山寺的宁静气氛,还为人们展开了一幅绝妙的图画。这一幅图画绘的是暮霭中金山寺矗立江边随着潮水起伏而隐现的景象。“动”字尤为画眼,是整个画面的动力所在。这深情忆念前尘的动人一幕正是出自于“千载张公子,题诗会雨来”这位美丽的传说而引起的诗人的丰富联想和默然共鸣。眼前的张公子不见得就一定是这位传说中的张公子——当他念叨着张公子时眼前也一定出现一位神情与自己相仿的人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灵感应吧!眼前的景色和记忆中的往事相互交织映照形成了绚丽烂漫、瑰奇神秘的图画世界。眼前的景色就如画的画面,“千载”二句所构成的画面却更具有诗情画意。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笔墨简淡素雅而又气象万千。作者用散文化的笔法将金山寺的景色连同它的气氛一齐写了出来,其中既有实景又有虚景,虚实之间更见诗人深情之美。诗人笔下的金山已不再是平常的金山而是画中世界中的金山而且更加熔铸了诗人的主观感觉和主观色彩而别具魅力。“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无论是否应了古人的“定命论”,在诗人笔下却因感情的巧妙融入而变得如此别具风采与神韵天成了!这一客观景物的主观化过程有时是难以用科学理性来解释清楚的,因为这毕竟涉及到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感受力的问题。

这就是丘浚笔下的《寄题金山寺》。它不是以奇险峭拔的形象吸引读者而是以朴实淡远的韵味使人流连忘返。它没有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却有着流畅轻快的节奏和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