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排湾遇风对岸即彭泽旧县二首其一》宋岳珂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岳珂

《排湾遇风对岸即彭泽旧县二首其一》原文

岸上芦摇首,门前柳折腰。

千年已陈迹,四海又惊飚。

宿翳何当净,高风幸未遥。

柴桑那可见,身世且漂摇。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岸上芦摇首,门前柳折腰。”起笔二句以景起,描绘了船行江上所见之景。岸上的芦苇摇头,门前柳枝折腰,显然是受风力的影响所致。这两句对仗工整,描写生动,有画面感。前句写风自上游来,后句写风自下游来,同时到达,形成对偶。风势如此之大,船行艰难可想而知。“千年”以下转入怀想。

“千年”两字暗喻了许多朝代。“已陈迹”承上两景不在眼前;“四海又惊飚”概括了风浪无时不在。一个“又”字说明这类现象是经常出现。浪与“飚”关联更为关键,风吹起波浪体现出强大的威力,词意进入了深层。天地中人事必然应该胜过物象、昆虫之类,而风浪能横压四海,气势已足惊人。何况这风浪还与往古一样,千年陈迹依然存在,风浪忽来,瞬息之间,惊心动魄。

“宿翳何当净”,词人希望这无情的“宿翳”早日净尽。“高风幸未遥”则可见词人已有此想望。“高风”并非指台风等狂风恶浪,而是指长期潜伏的清正之风。“何当”二字充满作者对这一天的期待。但是前路的漫漫还令人担心,何况在这险恶的环境中又发出了疑问:“柴桑那可见?”他忽然感到在庐山脚下的柴桑故县(九江曾属柴桑郡)是难以见到的。

“身世且漂摇”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这句总结了全篇的主题:风浪无情,人生多难,作者感到自己的一生都会在漂摇之中。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风浪的深刻感受,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诗中描绘的芦苇、柳树、风浪和人生等意象,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诗的语言简练而含义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至于现代文译文,我尽量以接近原意的方式表达出来:

岸上的芦苇在风中摇曳,仿佛在向我们摇头。门前弯曲的柳树似乎也在折腰向风。千年前的痕迹虽已消失不见,但四海之内却又惊现这狂风暴。这猛烈的狂风何时才能平息呢?庆幸的是,高风并未远行,柴桑故县也依旧可见。然而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漂泊不定,难以预测。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风浪和人生的深刻感受,语言简练而含义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