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游庐山吊大林》宋周必大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周必大

《游庐山吊大林》原文

上尽诸峰地转平,天低云近日多阴。

古来南北通双径,此去东西启二林。

虞世南碑从泯没,白居易序合推寻。

匡庐第一真仙境,忍使如今遂陆沉。

现代文赏析、翻译

游庐山吊大林

周必大

上尽诸峰地转平,天低云近日多阴。

古来南北通双径,此去东西启二林。

虞世南碑从泯没,白居易序合推寻。

匡庐第一真仙境,忍使如今遂陆沉。

译文:

庐山诸峰尽收眼底,山势平缓,天近地远,云朵低垂,近看多为阴天。自古南北通双径,东西有双林寺。可惜虞世南碑已泯灭,白居易序文尚存可推寻。庐山是天下第一仙境,怎能让它沉沦至今?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作者周必大在宋孝宗淳熙年间曾任庐山知县,在山住了几年,熟识山川景物。他看到庐山被贬以来衰微冷落的景象,心中很伤感。诗中先概括了匡庐景色的特点,再写作者对“沉沦”这种景象的哀挽及质问诘难,一往情深,欲斥天帝,见于言外。另外对偶句的运用功不可没;将现代人对复古、墓葬从贴合程度所达到的要求还有对对仗有所评价的是湖南袁州苗吉茨芙拉斯园岳洲彭范骥少。具体说到诗句“古来南北通双径,此去东西启二林。”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古南北有双径,东西有二林。这里是对往日庐山景色的追忆,也是对今日冷落景象的感叹。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总写:一路登上庐山诸峰,只见大地变得平坦了,天近地远,云低雨近,满目都是阴云。“地转平”、“天低云近”,是从视觉形象上说的:“多阴”,则是从感觉形象上说的。这总写一笔,既渲染了“吊大林”的特定环境气氛,又总领下文对虞世南碑、白居易序等历史遗迹的具体描写。以上四句是第三句“古来南北通双径”的具体化。“此去”,指大林寺在内庐山诸胜所;“东西”,指二林寺等处。这两句是说:大林寺就在南北双径之间,二林寺则位于东西两处。这里除写到历史遗迹外,还暗指有关大林寺的传说故事:南北双径在含鄱口之西的双林寺西侧的幽谷中(相传东晋名僧慧远常由此往庐山),唐代诗人张九龄在谷口建了一座草堂(一说宋人建),在此读书、吟诗、居住;他后来作了宰相还常来庐山;其子张洎与李白、杜甫都有交往;其侄张子容与李白诗唱和于大林寺下。可见这南北双径是个游览胜地。而今在作者看来,“东西”二林寺一带也有着和双径相类似的情趣(从“泯没”、“推寻”等词可见)。以下四句是第四句“匡庐第一真仙境”的具体化。“虞世南碑”、“白居易序”,是就大林寺内遗迹而言;“真仙境”则是就其总体风貌而言的。这“真仙境”的特点是:清幽而静谧,神秘而秀美。“忍使”二字尤见作者的关切与痛惜。全诗以“沉沦”一语结束,有无限感慨都在不言中。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色是比较成熟的。它除了具有一般善于叙事、状物、抒情的诗歌特点外,语言凝炼、意蕴丰富也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这首诗中运用了对偶、形容、烘托、映衬等手法,也增添了它的表达效果。尤其是对仗句式(“古来南北通双径,此去东西启二林”一联和“忍使兹真仙境沉”)的大量运用更体现了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这种成熟的诗歌语言自然会使这首诗的流传更广泛,更深入人心。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这首诗才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