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江城梅花引·几年城中无看灯》宋刘辰翁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刘辰翁

《江城梅花引·几年城中无看灯》原文

几年城中无看灯。

夜三更。

月空明。

野庙残梅,村鼓自春声。

长笑儿童忙踏舞,何曾见,宣德棚,不夜城。

去年今年又伤心。

去年晴。

去年曾。

不似今年,闲坐处、却不曾行。

忆去年人、弹烛泪纵横。

想见西窗窗下月,窗下月,是无情,是有情。

现代文赏析、翻译

江城梅花引·几年城中无看灯

这几年城里没有元宵节的灯火,三更半夜的月色分外明亮。月光下,荒郊野外的小庙旁边,几株梅花落得静静悄悄,远远近近的村庄传来咚咚咚咚的敲击夜鼓声,这就是农村的元宵夜曲。孩子们燃放爆竹,追跑欢笑,这欢腾热闹的踩鼓声中,难道真有万家灯火的景象吗?只是没有见到一座彻夜燃灯的宣德棚。多少年来都是如此,元宵节的夜晚都是这样的沉寂、冷清啊!

“宣德”,是明代正德年间所建的新鼓楼门洞名,用来做为皇帝特许的标志。作者以此作比元宵节曾经的喧闹,真是用最形象的比拟了。“几曾见”这三个字把诗人的伤心事的强度强烈地渲染出来,往年看到灯火通明,“万家灯火的场面呢?只不过,“今非昔人不同”,到今年更是索然无味,往年是因为有着能够参加人来看灯人赏月那一家人而去安慰这孤寂的心情而感到欣慰。然而今年呢?人虽未去,却只有形影相伴,再也无欢可寻了。因此,“闲坐处、却不曾行”的原因就是自己无心去赏月了。这也许正是“今年又是元宵过,伤心说向人前听”的原因吧!“忆去年人、弹烛泪纵横”一句与上句“闲坐处、却不曾行”一句相照应,使去年赏月之人、赏月之情与今年作客之人作灯之情跃然纸上。“想见西窗窗下月”,这里写的分明是自己去年月下独坐西窗下与亲人相忆的情景,却是暗示着这灯会也没有一点生气了。“无情、是有情?”是不有良人的消息,怅望着的已不止作者一个。只提到那一轮月亮,“是无情还是有情”却是一片带愁不定的月亮了。“是”、“否”两个字表意朦胧。“问池中照眉井”也很引人遐想:为了洒脱超逸一点来求证么?诗人一直思虑再三却是又都否定了,如一阵乌鸦翼过脑海之后连带着它的咕呱都变得稀少了似的。“剪不断”,希望这一觉能梦中团圆相聚一块赏看元宵。谁知仍感忧伤之情!一年是一年的失望一年又一年;一人来孤寂可心头又有亲人幸福的想象紧随着每一年的岁月渐而临近了!这种虚实交替描写手法的运用巧妙地反映出了诗人从幻想走向绝望的痛苦心态变化。

刘辰翁词能体现个性的特色比较明显。他的词大多抒发黍离之悲,故多有感时之痛和身世之叹其间夹杂儿女情感中也有些微旷达情怀。由于其性情所好不同凡俗及个性纯情风雅诗性俊逸等多方因素糅合作用其作品之中于纤细中显得情韵疏淡幽微又无厚重感表达婉曲幽深细腻且风格清秀隽永和绵长其词中以清绮丽者为多却不柔弱、媚俗求好而是在这一境地里构成了颇有力感的心态示出十分规重的精悍性和敏括的精神疾活不能死时情操般危守君子仁孝斯人也毙而后已性格出他在市北访萧府夷中文孺胜义休应写由此创作的乡歌(宋朝起称府州县学为乡校)中诗性俊逸之风也可见一斑。

这首词就是他这种风雅性情和幽微词境相融合的产物。它从元宵夜看灯的情景开写,而着重写的是作者自己心情的今昔对比。作者在咏怀伤世的同时还描写了柔和素雅的画面和轻灵悠扬的声韵作为烘托与映衬,赋予了这首词凄美的情调、风雅的意境。可以说整首词就是运用诗的表现手法借去年与今年的比较突出了作者情绪的悲凉的悼伤这点更是加强了词境的表现深度刘辰翁风雅俊逸之作历历可数这样的佳篇已臻至化境而被人们千古传诵受人爱慕注解这么多也无损它的本色因为原作的本身已经是一种难以逾越的高峰作为读者的注解反而破坏了它的意韵但鉴于作者这首词篇幅比较短小便在鉴赏时略加一些笔墨来对词作进行串讲以便于读者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罢了。

现代文译文:这几年城里没有元宵节的灯火,一片沉寂和冷清。月光下荒郊野外的小庙旁边几株梅花静静悄悄地开放着。远远近近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