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青玉案·无肠可断听花雨》宋刘辰翁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刘辰翁

《青玉案·无肠可断听花雨》原文

无肠可断听花雨。

沉沉已是三更许。

如此残红那得住。

一春情绪。

半生羁旅。

寂寞空山语。

霖铃不是相思阻。

四十平分犹过五。

渐远不知何杜宇。

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

人在江南路。

现代文赏析、翻译

青玉案·无肠可断听花雨

无肠可断听花雨,沉沉已是三更许。 如此残红那得住,一春情绪,半生羁旅,寂寞空山语。

霖铃不是相思阻,四十平分犹过五。 渐远不知何杜宇,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人在江南路。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词通过描绘花雨的凄凉境界,暗示了春光已逝,暮年将至,表现了作者对家国旧事的怀念之情,词的上片运用拟人手法,将花雨写成有情的个体,向人们述说它的情感;下片借景生情,用杜宇声声表达思归和逝去的悲情。整首词意境深远。

起首三句:“无肠可断听花雨,沉沉已是三更许。”具体表现了“听花雨”的时间之长。如此摄入情景,不仅达到了使读者感觉作者陪着花雨叹息的时间之长,同时又使得三更之夜,凄清之极的词境有了着落处。此两句似即以“无肠可断”将一春情绪、半生羁旅与花雨沟通起来而组的一个特写镜头。在作者笔下,那纷纷扬扬的花雨似有情有意,而且确实在为自己的春恨而洒泪伤心。“一春情绪”和“半生羁旅”本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踪无影、捉摸不定的东西,但在词中却写得有影有形,似乎可让读者去触摸感应。作者情绪是悲是愁,已整个地被渲染出一种迷蒙昏暗的境界。这种境界,与花雨的意象连在一起,这就把哀景与愁情融为了一体。紧接着三句:“寂寞空山语,霖铃非是相思阻。”又是从纯景物引向抒情之处。状“空山”闻“霖铃”,这是一种背景烘托的手法,“霖铃”又与前番的“花雨”关合映带;不是被相思所阻而隔离远离山水,只能思念所极。空间的归隐意识又一次在这一深化的心境中透露出来。在前三句引出和酝酿下的暮春和黄昏特定的景物氛围里再融注进作者因无法归隐所牵扯萦绕的离思别绪。“四十平分犹过五”,似说平分十年的光阴还过五年之期至;感叹意味已隐然可见。“渐远不知何杜宇。”既是写由暮香引起的幽怀念远的人自彼及此或此亦如此从而痛叹此情愈深思愈远的双重含意也显露无余了;说来说去不如归去路漫漫矣!这一步步推移层层跌宕绾住人意的结句更是痛入膏盲国破家亡之事无须再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人在江南路!”这种归隐意识及人仕途坎坷的幽思抱负也反映了刘辰翁作为遗民的一种心境。

这首词的特色在于把“残红”花雨形象化、情感化、生命化而融入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中以作寄托并进而创造出词作饱含感情色彩的艺术境界来以深情挚意收束全篇使词作不仅情景相生而且意蕴深邃达到艺术上情思隽永的美学境界。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