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刘辰翁
无灯可看。雨水从教正月半。探茧推盘。探得千秋字字看。
铜驼故老。说著宣和似天宝。五百年前。曾向杭州看上元。
现代文译文:
每年上元节都没什么可看的灯。可是上上下下的官府太热闹了,形成了家家户户中元节的宴乐、武斗内争也不放过吃喝太投入且为之牺牲壮烈的绅士千万份的高歌舞晚会相因传统汉风气当面子很多仁不过呈现排遣如同二人不和踩牛踩羊的“雨水”从教正月半的习俗。
推盘探茧,探得字字皆好看,在铜驼街的老者,说著宣和年间盛景如同天宝盛世。五百年前,曾有文人到杭州观赏元宵胜景。
词人刘辰翁借上元节之景,抒发了对宋朝国势日益衰落的悲痛之情,感叹宋朝国祚已历四百年,但如今却国运衰微,亡国之祸已迫在眉睫。刘辰翁另一层心思则是借古讽今,通过对宋朝当年上元节盛况的描绘,反衬出宋朝当局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亡国之举。
减字木兰花·乙亥上元
无灯可看。雨水从教正月半。探茧推盘。探得千秋字字看。铜驼故老。说著宣和似天宝。五百年前。曾向杭州看上元。
南宋陈人《中兴乐府》说:“今翻罗绮向江城。日日游蜂因笑语,六街如市。听取笙歌旧。楼台不闭归无处。许随灯火归金梦。”指出宋朝上元节纸迷金醉生活。无灯可看,反映都城临安过年景象冷清得很,作者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又是宋臣,对此痛心疾首,所以用“无灯可看”四字,极言其糟糠。“雨水从教正月半”,意思是说,雨水节一过就是上元节了。“从教”二字,是说听任事情的发展变化,云淡风轻,这样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开始了。从古以来就有了探茧、赌卦的风俗,又称“卜灯”。这种风气宋人诗作中经常可以见到。“探茧推盘”,也是指此。“探得千秋”一句,“得”,取也。“千秋”,这里指藏谜的经久陈旧的灯谜;“字字看”,谓谜难索解之意;此句意为元宵夜,人们一个灯谜一个灯谜地猜过去,直到一个特别难的灯谜使大家皆大欢喜才肯收场。“铜驼故老”一句,“铜驼”,本指洛阳道路上的铜驼,因以借指南宋旧臣。“故老”,旧臣耆老也。“说著宣和似天宝”,这句说:还谈起宣和年间的盛事如同开元盛世一般;这里正是反用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乱事。换头再写。“五百年前”,借喻南宋绍兴以来汉民抵抗金人的时间;“曾向杭州看上元。”写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随着经济繁荣、生活安定和城市兴旺上元节特别热闹。“五百年前”到“曾向”三句与“探茧推盘”二句相呼应;既写出了南宋都城元宵胜况的全貌,又表达了作者对当年情景如数家珍的欣慰和喜爱之情。
这首词写的是上元节,但词人没有对历史或现实作具体的描绘或铺叙,而是用了大量典故来暗示南宋朝廷的现实与北宋宣和时代的盛况,由此表明词人对于国家兴衰的关切之情。全词用典虽多却用得贴切自然;全篇用“曾向”二字领起全词四句,既总提当年都城临安上元夜的繁华景象,又与开头“无灯可看”形成强烈对比;结尾处以景结情,余音袅袅。
这首词是作者在春节期间有感于南宋京城临安冷清的上元节而写下的。词中通过上元节的作者自身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北宋京城繁荣上元夜的怀念和对南宋将亡的沉郁悲痛的心情。这首词题材很常见,但在作者的笔下却出现了一幅生动逼真、富有情意的图画,借助吟咏过元宵节表现了作者对宋朝国势日益衰落的悲痛之情和对南宋当局苟且偷安的愤慨之情。
这是一幅缩写的上林美景图 。江南节令 如斯 之娇媚 多姿 !冰消雪融,人们才能借点点春风看“梅花”“簇”;还记春季——见缝插丁迎接王孙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