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张嵲
山磎荦确冒荒筠,石溜涓涓尽日闻。
微水寒来浑见底,峡山雪后欲侵云。
深溪春动梅争发,绝壑林高日易曛。
应似零陵溪上景,林泉多类柳州文。
昔柳柳州作永州山水诸记泉石之状如在目前兹
张 嵲
山磎荦确冒荒筠,石溜涓涓尽日闻。
微水寒来浑见底,峡山雪后欲侵云。
深溪春动梅争发,绝壑林高日易曛。
应似零陵溪上景,林泉多类柳州文。
这首诗是作者在游览永州的风景之后,对永州山水进行描写,表达出对柳宗元《永州八记》的赞美之情。
首联“山磎荦确冒荒筠,石溜涓涓尽日闻。”描写了永州山区的荒凉和流泉的清幽。永州的山区山石嶙峋,荒芜多刺,野竹丛生。山间石缝中的泉水,涓涓作响,即使在白天的全段时间,也能听到水声。诗人用“荦确”来形容山石的高低不平,用“荒筠”来形容野生的竹子,用“尽日闻”来表达流泉的声音终日不断,选择词藻简洁朴素,但已经把山区的荒凉和流泉的清幽刻画出来了。
颔联“微水寒来浑见底,峡山雪后欲侵云。”对首联进行具体展开。“微水”清澈可以看见沉积的泥沙,“寒来”写出泉水澄澈静态的背景,“浑见底”形象描绘出泉水清澈见底的状态。由于冬天已过,春天的气息已经临近,“峡山”映衬在雪后阳光之中,温暖而又明丽,“欲侵云”,动态描写峡山的高峻。这四字表明了两层意思:一是指出山间小溪河流的清澈和源头的高峻,二是表达对永州之奇特景色的赞美。这四句的笔法颇有藏而不露之妙。
颈联“深溪春动梅争发,绝壑林高日易曛。”这两句把诗人眼中看到的又浮现到耳中的春天的生机和声响。“深溪”句中包含着春天的气息——冰化雪消,春水满溢;“梅争发”则表现出山林中的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日易曛”,并不是写太阳的光辉也曛黄不耀眼,而是指山的高低起伏使得阳光被挡在了背后而显得“易曛”,也可以说是景随光转的结果。一深一浅、一明一暗的景象恰好说明永州的景致异质和风光绮丽。而各句当中“争发”、“易曛”与前句的静谧清新气氛迥异,在此地非常自然和谐地构成一幅动静相间、色彩对比鲜明的图画,大大丰富诗的画面效果。此外诗句布局的脉络自上而下描写景物:前两句写山顶,再写溪水源头;后两句写溪水下游,再写近处与远处。脉络分明而又自然流转。
尾联“应似零陵溪上景,林泉多类柳州文。”以零陵的景色来回应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应似”表明诗人认为永州的景色与零陵相似,“林泉多类”则说明柳宗元的山水诗文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以零陵对照柳州,以实景烘托出柳宗元的游记特色。这一结句神完气足,把诗就张口自然收束住,并且颇有几分吊隐味儿。“泉光小说洛河渚”(黄庭坚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明朗意象呈现出味隽气洁的风格特色:就像恒河上的那个渚潭:“清澈透亮的一些群闪悠悠下窜:广大幽深的一些群光默默上浮。”(郭沫若《少年时代·初出夔门》)诗人张嵲也正是以他清隽的诗笔和明朗的意象来表达对柳宗元山水诗文的赞美和欣赏之情。
现代文译文:
山路崎岖错落覆盖着荒野竹树,石头上源源不断的清泉叮咚响整日可闻。溪水清寒透明可以看见沉积的泥沙,在峡山的雪后太阳想侵云端。深山溪谷的梅花争相绽放映衬春意,绝壁山崖上的林木高处随着落日渐昏黄。这景象就像零陵的溪边风光,这里的林泉风景很像柳宗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