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送赵公望入蜀》宋张嵲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张嵲

《送赵公望入蜀》原文

异世黄叔度,宗支刘辟疆。

相看不觉厌,此别讵能忘。

四海兵戈满,山川道路长。

去留无上策,分手鬓毛苍。

现代文赏析、翻译

宋诗中颇多以仕途险恶劝友人早去的作品,或感于安史乱后残破不堪的河山;或痛于朋党倾轧之害。这首送别诗题为“入蜀”,可知赵公望入蜀地,当赴任为官。但蜀地当时亦是战火纷飞之处,故当有别情可说。

首联“异世黄叔度,宗支刘辟疆。”借两个历史人物来评价友人的用意:一是称赞赵公望举止的风度超越平人;另一含意是从宗族上他还是刘琦之后(此从古人怀才不遇许多称做宗伯)末二又开阔出一个新的意境,“叔度庙堂殊井旷之朗!衡人栽价盖蒙僵父蹊人之光!”友人如此卓荦不凡,出语自不同凡响。然而赵公望到蜀地后所遭逢的却是一番何等样的窘境,于是,他在这颔联中告诉友人“相看不觉厌,此别讵能忘。”末二句告诫友人自己难以摆脱各种羁绊和牵挂,也无法为友人出谋划策,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目送友人离去。

诗的前半篇平实,后半篇含蓄,尤其是后四句,不着一字而论离愁别恨,别有一番艺术魅力。

诗的前两句点出题中“入蜀”二字,由此引出“别恨”。三、四句写自己与友人久别相逢,不觉生厌,而分离在即,却不能不感到难以为怀。五、六句写战乱未息,道路艰险,言离别非但令人怀忧,而且促使友人去留两难。末二句作者也因分离而局促不安,一方面感到无计可施,只能与友人握手告别;另一方面又禁不住对别后情况牵肠挂肚。写这些感受时作者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表面写离别苦闷,而实际在暗中传达出对友人的种种关注和忧虑。这种借对友关怀来衬托别恨的手法写得十分巧妙。诗虽用笔蕴藉,语似平淡,却把作者的情意委婉地表达了出来。

总体来说,《送赵公望入蜀》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多愁善感、缠绵悱恻的性格特点。赵公望要走的消息使诗人的心里充满了难以名状的忧愁。诗人的朋友离他远去,他却只能对朋友无奈地叮咛:好好保重,一切都不要忘记!自己伤心的经历中,总是不由自主地要怀念往日的快乐。人生本是喜怒哀乐并存的世界,人生有喜有悲,人生也注定是一个短暂的相聚与长长的别离共存的过程。本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伤感之情。

赵公望入蜀之路必定是充满艰险的,因为当时正值战乱,山间小路常有强盗出没,而行人多是担心自身安全而不敢远行的。另外,诗人在此以自己的友人张镒自喻也是没有意义的。另外诗人欲使这豪情抒发得更强烈些的意味亦是很明显的,但这于所造之词只能用作侧面衬托手法来烘托的悲剧者未必佳的手法便相当婉曲含蓄,运用同属先盛后衰一般自然而从容舒缓的笔势中暗示了对时局的微妙感受和对过去时光的深深惋惜与怀念.以雄浑阔大的边塞征戍场景描写及富有粗犷气势的男性情歌方式结束全诗也为这一诗旨大开方便之门。然而将以上情形表达得淋漓尽致的还要数最后一句“去留无上策,分手鬓毛苍。”这两句的意味深长不仅在于诗人因“有情不管别离难”而产生了“纵使相逢应不识”的怅惘,而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一种深沉的悲壮与凄凉,因为“悠悠生死别经年”之后的双方都已变得鬓毛苍苍了,此时此地一切都成空,于是回天乏术、事过境迁之哀伤悲情不禁涌上心头.它以其沉重压抑而深刻沉痛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空前惨淡、满目疮痍的时代与社会面貌!诗人在这点睛之笔中抒发了自己真挚而又深沉的感情,并以此收束全篇,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和遐想!

这首诗用词朴素自然,不刻意求工,却能自自然然地表现出一种动人的境界.其语言风格也是自然而不加雕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