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心老得法天柱修静能道黄龙会中诸耆旧及他宗》宋张嵲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张嵲

《心老得法天柱修静能道黄龙会中诸耆旧及他宗》原文

口如布谷本无语,身似虚空何所还。

观音岩迥出云雨,好住幽窗望小山。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张嵲的这首诗《心老得法天柱修静能道黄龙会中诸耆旧及他宗》,让我感到既充满诗意,又含有某种启示,让人体验到了大自然的灵性和历史的变迁。

首先,诗歌的主题无疑是对于心老的赞扬,对于佛法的理解和践行,对于内在心境的升华,都透过诗句跃然纸上。尤其是"口如布谷本无语,身似虚空何所还"两句,作者借此来形象地描述心老的品格和精神。就像布谷鸟一般,心老静默无声,毫无繁复的语言表达,身体似虚空般没有杂念,更没有多余的欲求,达到了精神的高度自由。这样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心老的极高赞扬。

然后,"观音岩迥出云雨,好住幽窗望小山。"两句更是令人赞叹不已。诗人通过比喻的手法,将佛法的精髓以观音岩为喻,描述它独立云雨之外,不为世事所动,恰似佛法超越世俗的纷扰,不为名利所动。这样的描绘不仅让人感受到了佛法的庄严和伟大,也让人对佛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同时,"好住幽窗望小山"一句,又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它告诉我们,佛法并非高高在上的神秘主义,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幽静的窗户旁,我们可以看到身边的小山,这样的生活与佛法的联系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与佛法的关系。

这首诗是张嵲对一位重要佛教人士的赞扬,同时他也以此表达了对佛法的深深理解。无论是静默的僧人,还是平常的生活场景,他都以此传达了深邃的佛法。这不仅是一种诗歌的表现方式,更是一种哲学的思考和探索。

希望这个赏析能满足您的需求。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