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张嵲
涉旬秋暑不可触,发疏被汗如膏沐。
忽然三日风撼山,冬裘未具肤生粟。
去年登高作重九,黄菊未开新酒熟。
今年无酒不登高,独行漫绕庭边菊。
中原季月欲折胶,江界陨霜无脱木。
拥鼻从今四序移,遮眼残书岂真读。
秋暑
宋 张嵲
涉旬秋暑不可触,发疏被汗如膏沐。 忽然三日风撼山,冬裘未具肤生粟。 去年登高作重九,黄菊未开新酒熟。 今年无酒不登高,独行漫绕庭边菊。 夏去秋来,酷暑消散,但凉风未至,暑气依然逼人,不禁令人汗流浃背。在这久晴不雨、秋热偏盛的时节,人们急需一场透雨驱暑。但此刻冬衣尚未做成,肌肤生粟;人们期盼着中原地区早日迎来寒风,因为北方已有草木被冻伤的情形了。这首诗对大自然的描绘切合时令,对中原地区百姓的苦难深重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译文:
经过了十多天的秋老虎,天气炎热得让人难以忍受,头发稀疏的我在这热浪滚滚中汗流如雨,像洗了个头。忽然间刮起了大风,三天后却还没有停,竟然变成了冬天的感觉。去年的重阳节登高饮酒时,黄菊盛开,新酒也已酿好了。今年没有酒不能去登高,只能独自在庭院周围散步。中原地区现在应该是寒风刺骨吧?我们这里却还没有下霜,所有的树叶都还没有凋落。从今往后,一年四季都会这样过去了,这些残书也遮挡不住我的目光了。
赏析:
这首诗运用了逼真的细节描写和今昔对比手法。“忽然三日风撼山”,正是眼前情景;“冬裘未具肤生粟”正写秋寒袭来;“去年登高”写往事,“今年无酒不登高”写此日独行漫绕;“中原季月欲折胶”写期盼,“江界陨霜无脱木”写忧虑,“拥鼻从今四序移”写愁闷,“遮眼残书岂真读”点明读书之意。全诗对仗工整,几与律诗无异;而语言平易近人,又是那一时代士人常有的口吻。读起来使人深感亲切清新,有很强的感染力。
全诗在叙事中抒情写景,格调低沉凄切。虽不是作者得意之作,但这首诗却代表了张嵲当时的思想状况和感情基调。诗人巧妙地运用“三日风撼山”这一细节表现“秋暑”难耐的实况,用“冬裘”和“肤粟”显示天气的严寒和人们对它的感觉,把抽象的节候写得有形有色。这种活灵活现的描写得益于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同时它又是困苦中的无奈情绪的反映。诗的结尾“遮眼残书岂真读”道出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消极态度。这首诗与张耒《秋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天静无风终自凉,槐花落地满衣裳。闭门觅句非关病,不到园林不作家。”只是张耒更多地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伤春悲秋的感伤情绪,而张嵲这首诗则更多地透露出消极避世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