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唐] 周昙
尧违天孽赖询谟,顿免洪波浸碧虚。
海内生灵微伯禹,尽应随浪化为鱼。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诗名《三代门·夏禹》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三个著名的治水英雄,首先是唐代的禹。古称水为孽,因黄河河道乱流泛滥成灾,下民有被其困厄的灾民。诗人首先将灾难摆脱归功于禹的询问谋划、与天地的调和。“夏禹治水,养天地浩生” 治理洪水可以代表了周昙对人民脱离苦难,重建家园的美好期盼。
诗人赞美大禹不仅依靠天地的和谐调拨解决了泛滥的水灾,还给百姓带来了一片宁静的土地。“顿免洪波浸碧虚”,是对禹这个主体行为直接表述。“海内生灵微伯禹”意思是本来在水深水急中艰难生活的民众,“海内生灵”,诗人用这个大的数量词概说许多人民都是应该随波浪身死葬鱼的。但从结构逻辑来看这里是由前面情况的严重推出必死的局面的常理之中没有指出后反更应改变现有的无序的环境的时候。虽然只是如实地描绘出了在治水前的那种状态和心态。对于后辈而言这种苍生危亡之忧深在诗人心中,当真正要大禹出场进行拯救时便将场景放到了后人的思考上。“微”就是没有,这是对比说法反而衬出以后如果人民还是生活在无序的、有水患的环境中则他们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见诗人的意图和理念也是想借此诗歌告知后辈能够珍视现在安定、和谐的社会。
从整体上看诗人是采用象征的意象手法以人间的纷繁复杂比作水的难以把握、变化无常。诗人赋予水及水患太多的社会责任及人性灵动的精神品格,更在于以此赋予诗歌一种清远的艺术境界,同时也给予诗歌深厚的精神意蕴,此乃在于以实境寓实情、实理、引发读者深思熟虑,耐人寻味。
现代文译文如下:
尧帝违反天意行事,灾祸降世赖大禹问询谋划,洪水得以治理,免去洪波浸漫的灾难。
国内百姓因洪水而困厄的灾民多得是随波逐浪化为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