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憎蚋》宋方岳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方岳

《憎蚋》原文

火云烧空无处避,深入山林屏幽翳。

松声竹影差可人,高枕石头眠薜荔。

矇松欲堕无何乡,奇痒爬搔纷芰制。

{甍下换羽}{甍下换羽}黑子着两股,劣视焦螟何琐细。

苍头在旁具言状,谓特可憎是为呐。

书飞夜息繁有徒,胚胎郁蒸育芜蘙。

使彼为虺蛇之螫,则已焚於伯益之熭。

惟其一蚊之睫有余栖,九牛之毛不足计。

故虽离朱莫睹其翼而善飞,{遞辶换角左边}俞弗闻其声而工噬。

盖天地万生,其么麽微眇未有尔若者。

而小则抓麻姑之爪,甚或疥疡医之齐。

岂非族虽微而猥多,形易潜而叵测。

吁嗟先生归休乎,物固有时姑小憩。

蚊蠛蠓,满乾坤, 可奈渠何苦拥袂。

一叶秋, 群动闭,呐何之兮岂其殪。

先生於时,融融泄泄。

半枕风清,千山月霁。

现代文赏析、翻译

憎蚋

火云如火燃烧天空,无处可避,深入山林,一片幽暗。 松声阵阵竹影摇曳,倒也给人几分清凉,我高枕而卧于石头之上,身旁是薜荔藤萝。 那讨厌的蚋蒙松欲堕,搔痒难耐,它那身形污黑且两腿扭曲,看来是那么渺小而又可憎。 身旁童子言谈间细细描绘,他说是如此可憎令人烦恼。 趁夜晚狂飞舞动渐渐停歇,润湿的心田已育养繁草。 即使虺蛇被蚋所伤,伯益为之火烧其尾;再看蚊之微翼,其善飞之工且甚于噬。 天地万物万千品类,微者如蚋难见其形。小则抓磨姑之爪,甚者又可疥疾医齐。 蚊蚋族虽微但众多,形体易潜难以揣测。唉!先生还是归去吧! 事物固然有时需小憩,但蚊蚋之烦怎可罢休?一叶秋来,群动皆息, 呐喊何去?岂不毙于此中?先生于时,融融泄泄。半枕风清,千山月霁。

这是一首题画诗。方岳题于画上跋语中的原注云:“一泓水牯,具静退之全。凡畜此者,当具松下高卧、石上独酌之可乐。”此诗就是描述“一泓水牯”的静退之全的可爱形态的。方岳写题画诗大致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不求含蓄蕴藉而重在具体逼真,一是题画而不滞于画。这正好是题画诗最难处理的地方。他不仅将画面上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而且又将自己对画面的感想(如“奇痒爬搔”、“繁有徒”、“可憎是为呐”等)与所画之画巧妙地结合起来。从整首诗来看,写得直率自然而不扭捏作态,无造作之处,颇能与画呼应,体现出画家高妙的技巧和闲适幽静的情趣。

“火云烧空”四句,写盛夏酷热无比。“火云烧空”说明天气异常闷热;在这样的天气里,“无处避”,更说明酷热难当。“深入山林屏幽翳”,是从视觉角度来写山林幽深之处尚且不能避暑。“松声竹影”四句写诗人以石上睡着的薜荔为友,借松声竹影为伴,高枕而卧。表现了诗人对山林幽静清凉的喜爱之情。“奇痒爬搔”四句是写蚋的丑态。先说奇痒难搔,再说身体污黑、两腿扭曲的丑陋形状和令人厌恶的叫声。这两段文字是对“可憎是为呐”的具体说明。“书飞夜息”以下则是说蚋的恶作剧:夜晚在读书、写字时振翅而飞常扰人读书、写字(“书飞夜息繁有徒”),微小如蚋竟然如此可怕:心中怎能不叹其“猥多”和“叵测”呢!整夜“工噬”让人无可奈何。后四句:对刚才所作题跋表示一番自嘲般的幽默与诙谐:“盖天地万生,其么麽微眇未有尔若者”—你不过“小则抓磨姑之爪;甚者又可疥疾医齐”罢了,“无不尔若”——几乎一切动物都会这样责怪你!你的形体虽小如微尘一般(这是摹状“蠛蠓”的意思);而功用更是可怜!这些语句似有轻浮不实之嫌(除非这些诗句确实是即兴的神来之笔),但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说则是神来之笔。“使彼为虺蛇之螫”,两句与上四句相比其趣也正相同:害人的虺蛇都躲过了蚊蚋之害了—而且有“伯益之熭”可算最后的善举(可能伯益也早就想到了);何况“蚊之睫有余栖”,“千山月霁”,其危害总不至如雷阵雨劈面而来那么猝不及防吧?但是它仍然能够工噬成性、无所不在地骚扰人。“使彼为虺蛇之螫”以下诸句其幽默诙谐之意便在暗示:无时不害人之蚊子不是有着更大的本事!或者说连别人大遭灭顶的灾难自己似乎也不能近害也说不定。这首题画诗以其轻灵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出蚋的小且可怕的可憎之相后顺势结尾说:“而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