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寄题龚国录见山阁》宋方岳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方岳

《寄题龚国录见山阁》原文

吾州百嶂千峰低,斗大山城去山咫。

萦青缭碧玉四围,晓色苍寒莫烟紫。

山中见山何足奇,此妙未容儿辈知。

诸方不具顶门眼,宁了芥子藏须弥。

我曾风月堂西醉,鞠草离离败人意。

摩挲龛壁几屏篁,谁破天铿出岚翠。

恨我不识今楚龚,丘壑可想崔嵬胸。

凿开埋雨三三径,跳出撑云六六峰。

骑{僵左换鱼}老仙滴诗砚,元气淋淳冰片片。

翩然下视世间人,对面有山渠不见。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我为您生成的宋代诗人方岳《寄题龚国录见山阁》的赏析:

在这首诗中,方岳借赞颂见山阁主人能于山城之中别有洞天,以寄托自己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那种“静而趣、闲而美”的山水生活的向往。

“吾州百嶂千峰低,斗大山城去山咫。”这句中描绘的州峰如林,景象颇为壮观。“见山阁”恰似“千峰万嶂”中的一处观景佳处。“萦青缭碧玉四围,晓色苍寒莫烟紫。”这里既写出四周环山的美景,又烘托出山间所特有的晨景和气氛。见到如此胜景,主人何以能称奇呢?这就需要诗人再着笔墨渲染。

“山中见山何足奇,此妙未容儿辈知。”作者以简炼的笔触,点染出见山阁所处的环境中山的诱人景象,也表现了诗人见到“此妙”时所流露的兴奋喜悦之情。这是以突出一个“妙”字来形容作者对“山中见山”的独特感受。这个“妙”字,是发人深思的。既然主人觉得它很“妙”,那么,它究竟“妙”在哪里呢?这就需要读者去思索、领悟了。这实际上也是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一种理想,一种向往。至于这种理想、向往是否切合主人的身份和环境,那是另一回事。

接着的两句是紧承“此妙”两句的。“诸方不具顶门眼,宁了芥子藏须弥。”这是作者发挥他画论中“作画须看入处。‘咫尺应知千里目’。如看和靖孤山一影在湖上,是眼入处深;若径看一片水,便不识有无中有千岩万壑。”而来。“不具顶门眼”者,不能一览无余也;“宁了芥子藏须弥”者,取其小巧玲戏也。显然,这并不是对前两句的具体解说,而是借此发挥开去,表达自己对山居生活的独特感受。这也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崇尚和热爱。至于这种热爱有无道理,是否可取,则是另一回事。

在七、八两句中,作者又回到对见山阁的赞美上:“我曾风月堂西醉,鞠草离离败人意。”作者曾在主人的风月堂西醉赏山水,所以十分理解主人爱此山色的心意。不过,“败人如意”者,也是对这山水的一种“挽惜”,希望它永远长存。因而这两句也还是表达了作者的一种理想和向往。所以它仍然脱离不了那个“此妙”的含义。因此作者才真正明白了为什么主人会觉得有妙处了。

最后四句是写作者在想象中实现到龚国录所向往的山水中去一游的愿望:“摩挲龛壁几屏篁,谁破天铿出岚翠。”作者想象自己如能手抚龛壁,侧耳倾听风吹古篁中的鸣翠声,这固然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可是比起亲自看见天开图画的山景来那只有望其项背了。

由于“恨我不识今楚龚”,因此产生了一个想法:“丘壑可想崔嵬胸”,想象主人的胸襟大约和崔嵬的山峰一样博大。这样的胸襟能容山也!因而作者才有进一步想实现这个愿望:“凿开埋雨三三径,跳出撑云六六峰。”就是说把一些被埋于雨中的小峰打开展现在面前;把一些藏在云雾中的群峰统统跳出眼帘。“跳出六六峰”,看来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了“撑云”。这样便很自然地引出了下句:“骑{僵左换鱼}老仙滴诗砚”,是说只有住在山居的老仙才能用他的诗句来淋淳地滋润自己也滋润读者(包括作者自己)的砚田山水美砚。“翩然下视世间人”,是说主人所过的那种远离尘嚣、下视一切世俗生活如尘的可厌之至的生活的生活。“对面有山渠不见”,是说尽管主人生活在如此美妙的境界中,但却是“对面相视,不识庐山真面目”,仍然很羡慕那种能跳出庐山之外的看待问题的精神!他才幡然归隐书史禅(草偃兵休才能吟笑的是所谓止佛教;枊季和微仲有竹木鱼鳖樵牧之所不倦的意思。)等秀词畅语释向优游不惊间的灵活活波和对生命的爱取趣然而据研究这方面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