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方岳
旋墐山寮准备冬,石炉松火尽从容。
功名那及生前酒,机会多如饭后钟。
谁寄一诗同保社,自将千竹比侯封。
客来欲觅秋崖去,知在白云何处峰。
墐屋
方岳(宋)
旋墐山寮准备冬,石炉松火尽从容。
功名那及生前酒,机会多如饭后钟。
社友几封题壁字,儿童知有读书窗。
秋崖杖履常来此,应与山灵约不荒。
这首诗是作者闲居山野农家茅屋时的创作,诗中描写了诗人隐居山野农家生活的安逸和自得其乐的心情。这首诗用浅易流畅的文字,通过简洁的笔触,对山野农家茅屋进行了描写,展示了诗人一种淡泊宁静的心境。
首联“旋墐山寮准备冬,石炉松火尽从容。”中,“旋墐”,是说及时地用泥块把山间农舍的门墙进行简单的封闭。“山寮”,是山间农舍。“石炉”,是山间农家常见的取暖用的石制火炉。“松火”,是指石炉中烧得正旺的松明火。这两句的意思是作者及时地用泥块把农舍的门墙进行简单的封闭,精心地准备过冬,农舍里烧着熊熊的松火,气氛从容而安详。在冬日的阳光下,农舍显得温暖而和煦。颔联“功名那及生前酒,机会多如饭后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一方面将“生前酒”与“机会”相比,表达了对于人生短暂、功名无常的慨叹;另一方面将“那及”二字与饭后钟多比照,显示了诗人对这种机会多、收获快的富贵之道的鄙夷。这两句的意思是:哪里值得等到生前喝完这一杯酒之后,再去追求功名利禄呢?好机会多得就像饭后的一阵钟声一样多呢!生命是有限的,机会却是无限的,生命对于人生是一次性的,人生的成就有大有小,而机会是客观存在的,谁能够把握住机会,谁就能够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诗人在这里所表现的是对有限和无限的思考。颈联“社友几封题壁字,儿童知有读书窗。”在对句上下文章,联系到了诗人的读书经历、精神风貌和远大的抱负。 “社友”,是指在“同社”或“同里”友人的敬称;“题壁”,是指在墙壁上题写感时抒怀、守志拒佞之类的文字;“读书窗”,是以自家的学舍窗口远眺看到的“童子诵书”的窗口,这里的童子既然正在读书,也就是有可能将来作为国之良材,“苍松”、“白鹤”,从一个人的养生也是以求能为世所用联系到北宋司马光说过“大鹏未能(鸣),且有随之鸣鹤”(见东坡赞孟翔碑);另载文献有晋朝刘凝之不为九品中正所容的句子“道士自称贵耳; 凡人尚己思为龟藏于宅中不如放鹤去”。这几句概括的意思是作者从立志高远读书人会合众人再向上开拓创新未来的自慰及同念。“社友几封题壁字”是写诗人的志士仁人情怀的表露。“儿童知有读书窗”则是写自己志向远大抱负宏伟和信心坚定、从孩子尚能想象到自己将来为国所用成就事业的情景。尾联“秋崖杖履常来此,应与山灵约不荒。”进一步表现了作者退隐之后过着闲居生活的心境和雅兴。“秋崖”,这里是以秋崖名自己的隐居处;“杖履”,是手杖和鞋子,这是隐居时常来此地的一种雅兴的活动器具。这两句的意思是:隐居后我经常来此地游玩,“应与山灵约不荒”,其中不仅表达了山间农舍与我对山的约言;另一方面也可理解为与在座朋友互许的一种约言。总体而言,《墐屋》这首诗运用浅易流畅的文字和简洁的笔触营造出一种幽深静谧而又有生机的氛围。它展示了诗人隐居生活一种淡泊而又能自得其乐的心情。“且墐农舍门,炉内尽余温。等功名厚生酒,使是非哑钟”宋代叶茵便是善饮酒写隐居文人诗歌之名进士出生出身且有实行的当世诗人写诗,最讲究立意、炼字、造境,诗篇的风格一般都比较讲究锻字炼句,十分注重意境的创设,即所谓“功夫在诗之外”,而且喜欢运用古朴、自然的风格来表现自己纯朴的思想感情,这种风格所反映出的清新淡雅、自然天真的情趣,使人读后产生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