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方岳
底须咄咄漫书空,未觉人间欠此翁。
黄犊自随谙寂寞,青山亦讳话穷通。
人方怒及水中蟹,我亦冥如天外鸿。
醉眼不知人几品,久将樵牧等三公。
这是一首宋朝诗人方岳创作的一首诗。从诗歌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安于寂寞、讳谈穷通中流露出的那种不合流、不媚俗的高逸。全诗写得诙谐幽默,耐人寻味。下面是我的赏析:
首句“底须咄咄漫书空”用了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西晋张凭中书令“作四坐诗,辞甚酸切,而才力纵横,不竞于物”。当时谢微正声称不好作诗,但见此诗后也叹息道:“此儿便可名之以鹤!何翅言论与气概皆非凡也。“可见诗人在初看令人费解之处正是那些烦言碎语而已,这也是才子风度吧!前两句用了一“觉”字、“未”字,说没有什么能够让这个老人觉得必要写的、而又让世人觉得不必要写的,表露了自己的率真和不慕仕进的心态。
“黄犊自随谙寂寞”中的“黄犊”是古时耕地的农具,这里用来比喻自己闲散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青山亦讳话穷通”中的“穷通”是进退生死、浮沉穷达。这三句写出诗人认为即使是山清水秀的青山也知道避开别人谈论他的穷达得失。在这种看来,人们免不了俗世的议论的缠绕呢,“天外鸿”,又意指不为物羁绊和尘世困扰。“天外鸿”典出《淮南子主术》:“非有聘取之验,不出物以陋之志。出于怀抱科包者反以为资藉也”。鹄居泽矣下可以为凭髙也为快疾风矣耳逾外世而已不计负势还乡受池降如此还有放旷的态度和不卑不亢的性格显露出隐者的态度,作为虽旷而有源和水的永恒聚集激起了赏识之人的如要诸乐的笑言亦是要不负生机待壑的人也要表明亦是时刻给自己活泛心境的人以鼓励的。
这首诗语言平实易懂,但通过这些平淡的文字,我们看到了一个高逸的诗人形象。他安于寂寞,不屑于世俗的议论,也不畏惧贫穷或困顿的生活。这种态度和性格,正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高贵品质。
现代译文如下:
何必在空白的纸上乱写乱画,我没有觉得人间少了这位老翁。他骑着小黄牛自得其乐,懂得寂寞的真谛;青山也避免谈论人生的穷通得失。人们正怒骂水中的螃蟹,我也好像看见高飞的鸿鹄。醉眼蒙胧中不知人间几多尘事,久已习惯樵夫牧童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