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伤春》宋何应龙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何应龙

《伤春》原文

荷叶初浮水上钱,柳花飘尽岸头绵。

不知春色归何处,欲向空山问杜鹃。

现代文赏析、翻译

伤春

何应龙

荷叶初浮水底钱,柳花飞尽岸头绵。 不知春色归何处,欲向空山问杜鹃。

这首诗是伤春之作,抒发了诗人在明媚的春光已逝的感伤。诗的前两句“荷叶初浮水底钱,柳花飞尽岸头绵”,描写春末景象,荷叶初生,柳絮飘飞,一幅和煦的春景图。但是,这只不过是反衬诗人的感伤之情罢了。“水底钱”三字颇可玩味。水面浮荷是新生的春景,而荷叶初生,仅只荷叶钱叶,正如一钱未出之谷,象征着新生事物的幼弱,所以着一“初”字、“钱”字,似为比拟诗人心情的初萌状态。但是,这一片新生的美好景象,又立即被“柳花飘尽岸头绵”所否定了。“柳花”,更是诗人们遥遥即可见到的象征春季特征的花,“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如同绿色的发蕽,富有情态。远飞的柳花把这些纤细的生命流泄无存。“绵”字的这种功效不免使得“柳花”在这里,更多的是表现为破坏新生美好事物的罪魁祸首了。

诗的后两句“不知春色归何处,欲向空山问杜鹃”,写伤春的归因。春天已逝,美丽不再,诗人面对着这空山杜鹃的哀啼,不知春天到底归往何处?他既为春天的消逝而愁苦,就必然要探问其迹。这是顺理成章之理。然而,春光究竟落到何处?却是一个十分抽象而又模糊的问题。诗中未作具体解答,也未必能说清,诗人只能向他所心爱的空山杜鹃去发问,仿佛在责问春天为何如此匆忙地归去?那无奈的心情又能够从“欲向”两字透露出来。 诗句看来颇为悠闲。首句平实起得平细,第二句起得刚健轻快;而后句顿而转折,与首句虚处勾连;末句有《黍离》之悲而无孟氏之恋的忧郁,成绩恰到好处。总的来说,《伤春》一诗成功地描绘出伤春意绪和春天的终结这一苍凉图景,传达出诗人对春天的无限挚爱怜惜之情。同时委婉透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忧虑。语言流畅自然不落痕迹而余味曲包,蕴藉深长,耐人咀嚼。

译文:

嫩绿的荷叶刚刚浮出水面荷叶像铜钱那么大, 柳絮飘飞尽了杨花也随着流水落在了岸边。 不知道春天景色到底哪里去了? 想向空山询问杜鹃鸟儿。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