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刘克庄
鬳斋不是凡人,海山仙圣知来处。
清英融结,佩瑶台月,饮金茎露。
翰墨流行,禁中有本,御前停箸。
向弘文馆里,薰风殿上,亲属和、微凉句。
已被昭阳人妒。
更那堪、鼎成龙去。
曾传宝苑,曾将玉杵,付长生兔。
地覆天翻,河清海浅,朱颜常驻。
算给扶朝者,临雍拜者,下梢须做。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赏析这首词,希望您能满意:
水龙吟·鬳斋不是凡人
这首词的作者刘克庄被王国维誉之为"田园诗人"说他身兼多职,"备乎文章经世之用。"看似烟雨朦磋的人生却在作者的笔下重见晴空阳光。“山川犹是古人书。”乃是古今中外的文人向往于山水的重要理由之一,内心软弱的在向自我欺骗表示。《浣溪沙》已经遥远的扬言要走:“危巢深岫垂云冷”的人生路线。但又不可能去担当斩却青山隐庐别的道路的重担,写作了这样的“律体似中晚唐五律等圆稳”,尽取人家新鲜语言而无它自家一字半语的意思。“便非朋友关学侣隐云岚千丈、折节用伊山中。”“取道稽山兮绿水渺然”“惠崇晚唱逗晴香”“衣钵只尊临贺在轩诗味年来有向长沙绝”。亦取古人意境以为胸襟而独抒己见之资料也。“名理七子八子及少陵自己家风”,还深深欣赏这样的言语:“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撋辈邻翁耐醉眠”。每首词的后面作者总要赞叹一番那出没隐秀的山林,弃隐重操入仕途时总会记下山中田园的一日之味,也正是借以舒发对田园生活的留恋。但读到这首《水龙吟》后边则渐感到其中意兴渐远,似乎已无复当年“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的闲情逸致了。
“鬳斋不是凡人,海山仙圣知来处。”起笔就夸赞友人,说对方不是平庸的人,一定是仙圣从海山而来。非人而来当然是自具高贵品格使然。颔联言清英融化成那样纯洁的形象,用月光做成玉佩,用晨露作琼浆。“禁中”句是说宫廷中有人摹写出来。“向”句变而为官修馆阁,贵族们读的风雅颂的政论。所以上片概括出一位得仙的真气与清风来了的风仪生辉的高雅人物。“已是朱颜常在不”言至人无不长命,“更那堪、鼎成龙去”。何况仙界亦不可抗拒的老死之律,“曾传宝苑,曾将玉杵,付长生兔。”齐云山八景中即有玉杵岩之说。“长生兔”指月宫中的兔。杵成玉兔之说见于李商隐诗中“嫦娥抛豆输连兔”。既然得道成仙便把捣药用的玉杵送给了人间,又把长生药给人间的长生兔。如此这般齐云山道境更是神秘非凡了。“地覆天翻,河清海浅,朱颜长驻。”大有改天换地的气概。至人面面生花所以功行圆满更会容光焕发、永驻青春了。最后以“算给扶朝者”一辈腐朽政客顶礼膜拜的对象作结,他们若是能懂得一些返璞归真也是值得的。
整首词大开大合。先赞好友得道成仙的风范气度,再写其长生不老与青春常驻的奥秘所在。下片又借“地覆天翻”的浪漫笔法把神仙之说推向极致。
但此词境界全从赋体中来,它并没有跳出前人咏仙家这一话范式,虽然亦有清新超凡之感但却未能脱尽尘世之念。这也正是宋词时代的一种局限吧!
译文:
鬳斋先生他不是个平凡的人,一定是仙圣从海山而来。他的品行高洁融化为如此形象,用月光做成玉佩,用晨露作琼浆。在宫廷中有他品行清英的形象,贵族们诵读他也感到风雅生辉。那些居于官修的学术讨论场所中的人们将会怎么样倾慕他的纯洁无玷!想当初也曾把什么宝贝向他求教真气作一番交融。岂不知那样有声有色的光辉自己多半不再拥有。但他的影响却是久远长存的。他曾经把什么真气真谛传授给民间,曾经把捣药用的玉杵送给了人间,也把长生不老药给人间的长生兔。他改天换地炼就了种种长生不老之方术,他功行圆满面面生花所以朱颜常驻。算来正是这样一些腐朽政客们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