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病后访梅九绝》宋刘克庄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刘克庄

《病后访梅九绝》原文

一联半首致魁台,前有沂公后简斋。

自是君诗无警策,梅花穷杀几人来。

现代文赏析、翻译

病后访梅九绝

刘克庄

衰病减来诗兴强,隔篱呼取小园梅。

一联半首呈魁局,前有沂公后简斋。

梅花不是诗中物,除非绝妙者方为得宜。

自是君诗无警策,梅花穷杀几人来。

诗的前两句,点出了诗人访梅的原因:一是久病初愈,身体欠佳,想借外物疏散疏散郁结于心的郁闷;二是小园里梅花正盛开,难得有此良辰美景,便想去欣赏一番。这正是“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何况梅花是上苍特赐的早春之花,更是诗人所不能错过的。于是他“隔篱呼取”,把小园里的梅花唤出来。没见到梅前只有两句:“九十韶光莲昼夜”,微风吹送馥郁清香;仿佛春天的歌唱(后文即以“咏花之乐”列诗端)。与此同时出现在人们眼前的一副杰作迅速凝定成为个体的一字一花组成的的跳动的倒正互用的堆金砌玉的金銮龙鸾,相互联属其上的千花万蕊展现出生机盎然的万物勃发图。梅瓣脱离母体却犹如故枝一样挺立风中;随后而来的《戏作梅花十绝句》用韵上又再次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形式魅力,同组作品中几乎句句都是讲究起承转合的律句。前两句写景造意已臻完美,“一联半首呈魁台”便指其中。刘克庄曾于淳佑元年(1241)中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秘书省正字。其父刘夙以文章为蒙山籍李雷学所推许,曾讲求东莱经术文字,深深感染克庄(诗的最后一首及两副集对句都可证),这是诗中所云“前有沂公”。“沂公”指的是江休复所敬佩的人宋郊 ,他又进一步瞻仰泗洲君山苏氏姊弟黄琼陈蕃那样的品格并膺受其熏陶。“后简斋”是说刘克庄后来又继承并发展了苏氏诗歌的简炼清新的风格。

然而诗人并不满足于这些,他以为自己的诗作之所以不能“警策”于人,流传于世,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穷杀几人来”的“清景”。这里的“几人来”应解作“多少人”,而不是“几人肯”。此句又可解作“穷杀来了多少人”。因为此诗题为“病后访梅”,故人们多以为诗人是在写病中赏梅的乐趣;而从诗中又隐约地流露出一种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那当然是因病逢知己的梅花了。这样的情景就是这前两句诗所描摹的生机盎然、雅淡脱俗的春景:孤高绝俗、不求人怜的梅花正是那些隐士们的化身,也是诗人所追求的人生的理想境界;这种理想境界就是一种品格高尚又淡泊名利的精神与不事张扬、外秀内实、幽独宜人的梅花正好吻合。故后两句笔锋一转,“自是君诗无警策”,作者的文笔是沉郁顿挫的,他对自己的诗歌创作的优点缺乏认识或是不以为然;抑或是作为谦逊的说法。

读完此诗后我感到诗人是一个不甘寂寞而又极爱惜光阴的人;他从病中消受了许多赏梅的时光与快乐。虽然如此但并不感到后悔;也许正是由于这样才使他的作品如此优美动人。也许正像他的《书愤》中所说:“一片闲愁两鬓华”。算起来那些却是许多的愉快时光中安恬、酸苦与斗争的经验等。《杜门限病三来各有不尽之意再叠前韵五首》作者介绍该诗意中人行为开朗宽厚却在奋斗之余遭受到怀才不遇痛苦的中老年人般的无可奈何的心态等内涵无限令人留连久之细细味之琢磨出不尽味道来。也许这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吧!

至于译成现代文则是另外一种意境了:病后访梅,兴致依然。看到盛开的梅花,想到前贤诗句和风格,深感自己诗作缺乏力作警策,不能传扬千古。要知道这样的感受正是那些清雅脱俗的隐士们才会有的吧!如今重访小园之梅才知时光如梭还怀有曾经的挚友这般乐观和幸福才更加珍惜罢了!回想以前的流离岁月有过的不止一次落榜后的凄苦迷茫中的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