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八声甘州·雁》宋刘克庄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刘克庄

《八声甘州·雁》原文

物微生处远,往还来、非但稻粱求。似爱长安日,怕阴山雪,善自为谋。个里幸无鸣镝,随意占沙洲。归兴何妨待,风景和柔。

昔到衡阳回去,今随阳避地,遍海南头。与西川流寓,彼此各淹留。未得云中消息,登望乡台了又登楼。江天阔,几行草字,字字含愁。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按照要求写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八声甘州·雁

物微生处远,往还来、非但稻粱求。似爱长安日,怕阴山雪,善自为谋。个里幸无鸣镝,随意占沙洲。归兴何妨待,风景和柔。

昔到衡阳回去,今随阳避地,遍海南头。与西川流寓,彼此各淹留。未得云中消息,登望乡台了又登楼。江天阔,几行草字,字字含愁。

在这首词中,刘克庄通过甘心如飞蓬一样四散的“大雁”,写避地流离、国耻家仇无法复仇的无奈。并隐含作者空有一腔热血与心愿的热肠将愁辞官事敌,功名之累无法一并的“思”。这句所绘是一幅生动的实境,通观全局又能悟出理境,“勿为虚动”,恨的不是“阴山”,害苦了不能高飞而留下作阶下囚而迷落八方的被迫之雁。

词的上片以雁自况,下片以雁寄恨。雁在古人笔下,并非单纯指候鸟,它包含着许多动物属性,如远行、离别、迁徙等富有文化内涵的象征意义。雁的迁徙频繁且有规律性,常常引起古人的共鸣。因此,雁成为诗人笔下的重要意象之一。

“昔到衡阳回去,今随阳避地,遍海南头。”三句,作者以大雁自况。他由北方到南方(昔到衡阳),如今流离天涯(今随阳避地),和飞禽走兽一道遍历海角天涯(遍海南头)。这里并非仅仅是以雁喻人,而是融入了凄凉身世之叹。“与西川流寓”二句,以“西川流寓”自况。“杜陵悲故居”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感。“淹留”一句则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愤懑。因为朝廷无暇四方出击,致使敌人得以长驱直入,故作者有“淹留”之叹。“未得云中消息”二句承上意,直抒胸臆。朝廷无能致使“云中”,这是一个莫大的恨事!难怪词人登楼遥望云雾般涌动的边患之地,必是含愁系恨而“矣”!回首官渡长江以南家园风光。“江天阔”,此三字明写目击之景,“渺然胸怀秋月清”。又触景生情,深忧边境的苍茫万里在动荡时代不容半点安乐尾巴。思至极处,不禁摊开纸笺提笔赋诗;然而字字皆苦。“几行草书”者乃壮怀激烈、赋诗抒怀之举,“字字含愁”,乃真性流露也。结句含思凄惋已极。

词的上片表面是写大雁随着季节变化南北迁徙的习性像燕求飞可以很顺利寻得它的宿巢饱食且有温饱生活不需要侵扰富贵之类的安全感(无身受塞外伤国伤时的磨难苦困等之意)下面的下片是告诫所有的安乐起来的小富的小集团良弓等秋尽不要无谓或天真“射鸭子”,再翻江倒海性地撩拔边事等或付诸东流.词中多方面、多角度表达了复杂的情感态度,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字字含愁”极佳,既是书而作诗、苦中遣乐、洒泪书就之作极言忧民疾苦之意!词人的忧民、爱国情操可见一斑!总之这首词是一首怀念国土沦丧的佳作。

翻译:微小生命生长在遥远的地方,为了生存四处奔波,不仅仅是为了食饱稻粱而飞,也有爱恋长安的那份情意,却害怕回到阴山面对危险.幸亏在那里没有遭到乱箭的袭击,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沙滩上安家落户.想念回归田园生活吧,那只是美好的愿望,希望在江南的风光里休养生息.回忆起从前到过衡阳回雁峰,如今为了逃避时局,又随着大雁南飞,飞遍海角天涯.与流亡四川的人们一样暂且停留下来,却得不到朝廷的消息.只能登上高楼,眺望云中,可是边患依旧,望眼欲穿也看不到一丝希望.秋水澄清,江天空阔,几行大雁排着草书的字样往南飞去,每一个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