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闻五月八日宸翰口号十首其一》宋刘克庄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刘克庄

《闻五月八日宸翰口号十首其一》原文

饮瓢未必臞颜氏,裹饭谁曾访子来。

天上人间唯玉帝,肯分雨露到枯荄。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我为您生成的赏析:

这首诗,乍看,似乎是一首平易近人的诗,讲的是古代两位贤者颜回和孔子弟子子贡的故事。但深入一读,就会发现,它其实是诗人借此隐喻时事,寄寓了对朝政的看法。

“饮瓢未必臞颜氏”,这句讲的,是借古人师颜回箪食陋巷的生活形态。作者说的颜回饮瓢甘贫的斋肃淡泊、大彻大观的思想自我陶醉和精神方式“似乎点睛般透露了一种鲜明清澈的主题诉求:‘穷不移节操’,换句话说即是贫困之中的洁身自好的人品不变而宜“服。那么我们不妨想一下作者写此诗的时代背景和时代大气候——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处于北方的蒙古人鞭长可及的地区。时局的变化使许多朝廷忠臣及民间文人投闲置散乃至遁迹深山。其个人命运的不可自决性及大环境的动荡不堪必然会触动他们的心态。“居高知者不夷”既然做不了国家民族的英雄豪杰那就以一个幽人隐士的形象展示洁身自好的人品吧。“饮瓢未必臞颜氏”,说的正是这样一种在陋室里忍受清贫也要坚持个人节操的态度。但是这里只是讲精神品格层面的问题吗?当然不仅如此。这里还隐含着诗人对朝政的看法。

“裹饭谁曾访子来”,这句诗借用孔子弟子子贡访隐居的伯夷和叔齐的故事。“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这是隐居于首阳山的伯夷叔齐的故事。他们不食周粟,以野菜为粮,甚至宁愿饿死也不做亡国之君。在封建时代,臣事昏君,是辱身败节的行为,这是古之圣贤所不齿的。而坚守正道,洁身自好则为人所景仰。那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南宋王朝国运衰微而一味求和偏安一隅,而那些苟安一隅的有识之士空有一片忠诚却无用武之地乃至艰难度日怎么办呢?当时有无数的朝廷投降派以及变节士人见风使舵从而混得功名,也难免见及感人之心——很多人做出那种于个人虽然低卑然而坚持隐居洁净情操表示的地方!此时的作者自注为“五十有人请游四明因作是诗”。这种将自身形象作比喻和象征化处理以暗示读者时局观念或以世事时局之比喻的文学形象不是当时常见的现象吗?可见作者的写作手法及方式并非空穴来风而带有特定历史情境下所赋予的时代色彩和审美指向。“裹饭谁曾访子来”一句就隐含着这样的寓意:有谁还会像子贡那样访隐求贤呢?隐含着一种深沉的无奈感和对世事的批评。

最后两句“天上人间唯玉帝,肯分雨露到枯荄”,则直接对时政发表了看法。“玉帝”指君王,“肯分雨露到枯荄”意即:朝廷要分雨露给枯荄吗?言外之意是朝廷要施恩泽给那些隐居高士吗?显然这是对朝廷的委婉批评了。

总的来说,这首诗看似平易近人却寓深意于其中。诗人借古人故事隐喻时事,寄寓了对朝政的看法。这种写作手法在当时颇为常见。这首诗具有那个特定历史时代的色彩和审美指向性。也正因此它才会带有那么强的吸引力而使后世读者产生共鸣吧!“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就文学言更是如此!其它的暂且不论“诗文随时代”这条规律来说,更是如此!这也是我们读古诗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诗歌的时代性或者说历史性。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