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方寺丞招宿瀑上不果》宋刘克庄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刘克庄

《方寺丞招宿瀑上不果》原文

久与瀑泉疏,劳公下檄书。

极知居陋巷,不似宿精庐。

奴客辞看犊,邻人畏借驴。

何时儿子壮,聊为举篮舆。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刘克庄的这首七律,记述他未能应邀去方寺丞家宿瀑上避暑,而感到“颇亏心事不能隐”(自批)。但其幸也,主人候门只吃白水蔬饭(一作主人的厨师特意蒸了点普通素菜)——“方丈斋无肉”,倒也符合他的素食主义习惯。

首联“久与瀑泉疏,劳公下檄书”,点明原委。一个“疏”字,说与瀑泉分手已久,缘由是爱憎分明的。刘克庄早年是个爱国诗人,对金国常有“胡沙飞尽中原骨”(《满江红》)的愤慨之词,而那时“避迹”在福建山区,所以对这隐匿山林的清泉流水,倒很投缘。后来接到方寺丞的邀请信,不免受宠若惊。“下檄书”是夸张的说法,意即来邀请信。

颔联“极知居陋巷,不似宿精庐。”上句用颜回的典故。“居陋巷”指方寺丞家简朴的生活环境。“不似”句说自己住处虽然也是“精庐”(僧舍),但环境幽雅,景色秀美,而方寺丞的幽雅环境,是城市居民所难有的。所以“宿瀑上”未能成行,并不委屈自己。刘克庄生性狷介,看不起官绅门阀的奢侈生活。他当建阳令时,属吏有赠送犀带者,他竟立即交还(见《宋史·刘克庄传》)。

颈联写未能赴宴的遗憾。“看犊”承上句“宿瀑上”。“看犊”本于《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邻之富也,则遗(馈)之以粻(粮);其邻之不足也,则出若赋税焉而益之。每与邻之富也处,则遗粻焉;与贫处,则出赋税焉而益之。人谓东阳非善士也,我则以为不然。夫君子所由进德与戒操者,润色磨砺于一言之间,所谓因章省句、删华损实者与?东阳之巷非不富且阙也。”作者以方寺丞自比“富者”的邻居,(并有意点出他当时在建阳作县令时的事实)贫富不拘。对于过于豪华的排场,感到非常厌烦。而作者清廉俭朴的品德又是如此高尚。这又正是他的朋友为什么用盛宴来招待他、他又不愿赴宴的原因。

尾联“何时儿子壮,聊为举篮舆。”刘克庄素爱清谈。这里再一次借不能赴宴之事聊发高论了。“何时儿子壮”,隐喻自己年岁已老大。“聊为举篮舆”,出于《晋书·隐逸列传·许掾序》(从兄弟的孙子杜抚尝做吴兴主簿等职时假贩田起屋后前往去戏之人前往抢收各座屋顶上都摊有人抬头四瞩的人们酒脯张案竞誓过废二桑卢那里举行杂艺对比赛等情况》典故比喻如何变造房子为种树之类的事情。这联诗句虽然流露了年老难为官、不能应酬之意;但毕竟是自嘲自解,语意聊以自娱而已。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爽直豪放的个性。由于作者在当时文名很大,故邀他作客者很多。这首诗作后不久就得到当时的诗论家戴复古的激赏,把他推上更高的台阶:“刘郎刘郎又轻去!……老友青山今住住!毋久居齐州了不遇(夫山乃因卜居之地皆欲化为迎庐星而去下二山亦是庐所过之一小住为十篇吟咏),归到闽中去相觅。”(《后村先生大全集·方寺丞招宿瀑上不果》)可见这首诗在当时的影响不小。

以上就是这首诗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至于现代文译文,我尝试将诗意用现代语言表达出来:

很久没有亲近这飞瀑清泉了,今日你劳师动众下邀请书。我知道你住处虽然简陋,却别有一番风味,不同于我这精庐寺庙。客人们都以忙为借口推辞了,邻居们也畏惧不敢借给我驴车。何时我儿子长大成人了,再请你大摆酒宴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