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杂咏一百首·医和》宋刘克庄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刘克庄

《杂咏一百首·医和》原文

寿有可延理,医无不死方。

扁曾忧骨髓,和亦畏膏肓。

现代文赏析、翻译

当然可以。根据你给出的宋代诗人刘克庄《杂咏一百首·医和》的原诗,我生成以下赏析。请注意这仍然是以我个人的理解和角度进行阐述,每个诗人的诗词背后往往都蕴藏丰富的背景和文化意义,而且因为每个人的感受和审美都不尽相同,因此理解也会有不同。

【现代文译文】

在古老的医术中,我们寻找着生命的秘密。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如同琴弦上的音符,需要恰当的触碰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然而,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使得我们常常对它感到困惑和无助。

“寿有可延理”,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方法得当,寿命是可以延长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改变生命的节奏。每一个生命都有其自然的节奏和周期,我们只能尽可能地适应它,而不是试图改变它。

“医无不死方”,这句话则表达了医者的责任和担当。医者不能仅仅依赖药物来治疗疾病,而应该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这不仅需要医者有深厚的医学知识,更需要他们有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扁曾忧骨髓,和亦畏膏肓。”在这里,“扁”指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扁鹊,“曾”则是指曾参。这两句诗表达了医者的职业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扁鹊曾经忧虑的是人体的深层问题,如同泥土里的病毒侵蚀骨髓一样深重;而曾参害怕的则是治不了难以诊断的病痛,这是因为他明白身体的各种系统之间的关联是如此密切。因此,作为一名医生,我们必须对生命的奥秘有深入的理解和尊重,才能真正做到“治病救人”。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医者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担当,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它提醒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它,而不是试图改变它。

希望这个赏析符合你的预期。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