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岐路洛阳城。
下面是我根据要求赏析柳中庸《听筝》:
这是描写“筝”的一支乐曲诗作。表现的内容极富含蓄。令人惊奇叫绝的是它的字里行间含而不露,通体情节蕴而不喷泄,悠悠地传出一层耐人寻味的人生况味。“听筝”实为引发下文的蓄势。因为想象是以虚驭新的畅想或情感,所以,一个“听”字,便将读者引入了诗情弥漫的艺术天地。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在“抽弦促柱”的连续快速弹拨中,倾听那美妙而又令人断肠的秦筝弦音,而那秦人的悲怨情事也仿佛随着那哀怨、激愤的筝曲之声扑面而来。“声”,一作“情”。二者是有区别的。“情”当指乐曲的情绪。“声”似更合乐器的演奏状态。“抽弦促柱”,还隐隐传达出一种心理上的律动。手法精妙,正因诗人把抽象无形的筝声写得有形有色。这便使琴师的演奏手法更加生动。从而把所要表现得对象的悲怨生动地形象化,富有立体感。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这两句写筝声之妙,从侧面着笔,谓筝声有如追逐春风的杨柳枝叶,仿佛能感受到柳条舒展的娇姿媚态;又如乐声有如欢跃的群鸟随之,给人以目送流连之感。诗人用拟人手法写筝声,别有一番情趣和意蕴。“逐”字下得尤妙,有一种春天的感觉动态感;一种感春惜春的情境感。手法精妙独到,大大加深了诗的表现力。与上句联系起来,不难看出诗人似乎在阐述这样的哲理:春风中柳条的舒展尚能传递给诗人以美感和生机;那么这弥漫于空间似乎诉说的声音则更是诗人心灵颤动的感觉了。从“悲怨声”到“知柳态”、“识花情”,则诗人的心态更为丰富复杂了。而读者也由此得到一种既可意会又难以言传的情思。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诗人笔锋一转,画面由大到小,由外到内(由“独夜愁灯影”到“空楼思月明”),由空间到室内),细腻逼真地描绘出一位独处空楼、心怀愁怨的少女对月怀人的情景。这情景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筝声的感人效果——无情的灯光似乎映照出愁眉紧锁、长吁短叹的琴师的孤寂身影;又反衬出筝声之妙。古人曰:“当恋想时,便当恋想机巧文字为遣散之。”这绝句情景交融,意趣横生。人们所关注和喜爱的便是这样一种不言之情言外之意,含蓄心理与心曲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受与共鸣。如果说,前面的文字仍是从写筝入手的,那这两句就是集中落笔于弹奏的效果和诗人的心理感受了。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岐路洛阳城。”这两句诗是全诗的关键所在,是诗人心理活动的高潮。这里以物我合一分写了弹者与听者感情共鸣的激愤之情。“几重离别恨”并非实指有若干重或若干次离别(古人常言“一别之后,两地相思”之类),而是表达一种普遍、普泛的感情。“几重离别恨”实际上正是弹筝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情拨动听众心弦时所引起的感情波澜。这里隐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由于这曲调动人的旋律引起了听者对同样经历的种种回忆和感慨;二是由于这曲调动人的旋律唤起了人们对离别的种种联想和体验。“江南岐路洛阳城”,是以具体的地理方位暗示了广阔的生活空间:无论是远离江南的行商,还是远走西部的征人、仕宦客居他乡的游子等都难免有离别之恨。这也就扩大了曲调所引起的艺术效应。当然,也包括诗人自己在内。这就为诗的结尾埋下伏笔,也为作者关切那无知的乐器代以寄托自身无限感慨而得出“弦外有音”的结果作出了有力的铺垫。“筝弦哀而能动人情”!这首《听筝》一首因意趣神行而风神宛在的小诗其格调是清新的意境在于把一段浮游飘忽、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