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古人谈读书》宋朱熹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朱熹

《古人谈读书》原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来自朱熹)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来自曾国藩)

现代文赏析、翻译

《读书三境界》

诗人与曾国藩的读书箴言,道出了治学修身的三个层次:

第一重境界是"敏学之境"——如海绵吸水般保持求知若渴的状态。不仅要聪敏好学,更要放下身段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懂得承认"这个我真不懂",才是真智慧。像老农默默记诵农时那样专注学习,像永不满足的旅人般持续探索,像不知疲倦的园丁般乐于传授。

第二重境界是"专精之境"——读书时要让心灵、眼睛、声音三位一体。心不在焉时,眼睛就会走马观花,嘴上念经似的诵读根本记不住,就算勉强记住也会很快遗忘。关键在于心灵沉浸,当心神真正投入时,眼观口诵自然水到渠成。

第三重境界是"持守之境"——读书人首先要立定志向,不甘平庸;其次要明白学海无涯,不像河伯初见大海就惊叹不已,也不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大;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认定的事就坚持到底。这三者就像鼎的三足,缺一不可。

这三重境界层层递进,从学习方法到治学态度,最终升华为人生修为,构成完整的为学之道。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