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朱熹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
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
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
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
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
诸君其亦念之哉!
《白鹿洞书院学规》现代文诠释:
诗人先生在这篇学规中系统阐述了为学做人的根本准则。全文可分为三个核心层次:
第一层是立身之本——"五伦"规范: 亲人之间要慈孝,君臣要守礼义,夫妻要各守本分,长幼要有尊卑,朋友要讲信用。这是从尧舜时代就传承下来的基本人伦准则。
第二层是治学方法——"为学五序": 广泛学习,深入追问,谨慎思考,清晰辨别,最后要切实践行。前四步是为了探究真理,最后一步"笃行"则延伸出具体实践要求:
修身要:说话诚信,行为庄重,克制情绪,减少私欲,向善改过。 处事要:坚守道义不求私利,阐明真理不图功劳。 待人要:自己不愿承受的,不要强加于人;遇到挫折要先反省自身。
第三层是治学目的批判: 诗人特别指出,古人教学是为了让人明白道理、修养品德,进而影响他人;而非如今人般只为死记硬背、写华丽文章来沽名钓誉。他呼吁学子要主动研读经典,自觉践行这些准则,而非被动遵守外在规范。最后强调,这些道理应当成为学子内心的戒尺,比任何外在规矩都更严格地约束自己。
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诗人"穷理笃行"的教育思想,强调学问必须落实到道德实践,反对功利化的学习目的,对当代教育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