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喻良能
临空瞰阔俯清溪,阁占黄堂西复西。
我昔曾攀郎宿近,只今人指二星齐。
好的,下面是根据宋朝诗人喻良能的《少微阁》作的赏析:
少微阁
宋 喻良能
临空瞰阔俯清溪,阁占黄堂西复西。 我昔曾攀郎宿近,只今人指二星齐。
这首诗是作者于登临少微阁时的所见所感,前两句描绘了少微阁高峻,并处在清澈的溪水之滨的美景;后两句追忆了过去求学时代曾接近的一位高士,以人比阁,气势宏伟,别出心裁,令人称赞。
前两句:“临空瞰阔俯清溪,阁占黄堂西复西”。说少微阁居高临下,可以俯瞰清溪,视野开阔。这当然是实写。但作者在写景中又暗含着虚写。他化用杜牧“郎官古苔绿,亭树秋蝉哀”诗意,称自己曾靠近阁上遥望星象,而今人们看到天上两颗与阁名相应的星宿,一个就在少微阁旁闪烁着光芒,另一个仿佛在对着阁示异的光芒。“临空”写位置,“瞰”即眺望,“少微”就是星星中的“太微”。这里是运用拟人法写楼的巍峨。总之这两个词不仅点明了一个重要的宋代星命家设阁的事实(也即是存证张横渠曾以此星赋韵激励张炜功成名就、利及三世的后人为天下设馆教书,继承传授善果之类的事件),还融入了他所以少年壮烈勤读进取的知识——他也正是沿这条古径进行启蒙和逐步涵养的呀。俯视清澈流水亦是眼前确凿之景。“倚栏临清渚兮叹佳人之独归,思郢曲之清音兮声有悲。”其间的一波一坎、一跌一宕的思维活动正是借这景象而起。而这两句在结构上也是为后两句的点睛之笔作铺垫的。
后两句:“我昔曾攀郎宿近,只今人指二星齐。”所云“我昔”,实乃少年时。“曾攀郎宿近”是指亲近当时颇负才望的人物,这个人物应该是一位以经学而跻身卿相的高士。“二星齐”既言其学识与天上少微阁星光闪耀、光芒四溢般光彩夺目、互相媲美;又指高士(曾攀郎宿近)和阁都与天齐命、人世难匹。“青冥楼上书连唱,白日仙来梦不疑。”便是昔日名士从天而降的实证和象征啊。所以如今只剩下自己当年攀近的旧物(可释为过去同这位名士的交往),却少了那位叱咤风云的豪杰(可能战乱离去了吧)。诗人只得以更宏亮的调子吟唱登阁咏阁之诗作来宣泄一种气势:不仅自己如二星齐光芒般的青云直上呢(卿相),而且如阁之俯瞰那片苍茫大地,有志者何尝不可指物赋诗而揽全胜于眼前!表达一种信心与雄心壮志:胸襟开朗目光远大;文采风发豪情冲天。而这正应是像那位高士和阁般的人都应有的境界呀!一个少年发愤图强便能超越自然力与人力极限,飞腾于天宫之上、帝座之间了!这里以物拟人,气势恢宏;以人拟物,物我交融;而“我昔”、“只今”的照应又暗示出一种从动到静的过渡意念和从忧到乐的过程。所以这诗写得非常浑然、非常洒脱、非常通脱。喻良能平生“好义忧时”,当王室多难之际是怀忧愤慨之情而有心忧天下的士大夫的典型代表之一。其诗文都“皆砥柱时艰,确乎不磨”,其气魄是很大气的。
总之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含自况),都是为了将少年时求学、治学立志的角度去启迪读者。
少微阁位于青溪边上,高耸入云霄。登楼远眺可以尽览大好河山。年少时我曾经靠近那位才华横溢的郎官近一点的地方读书(赋诗),现在人们看到天上就象有两个星星在闪耀着光芒(代指才华)。这也是追忆自己的青年时代而无限神往的自慰语。此时他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精神似乎与少微阁一样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