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永佑陵》宋喻良能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喻良能

《永佑陵》原文

乘骑导从朝陵日,漫山桃李花如织。

好风吹散半空云,丽日放将新霁色。

现代文赏析、翻译

永佑陵

喻良能

乘骑导从朝陵日,漫山桃李花如织。

好风吹散半空云,丽日放将新霁色。

细草沿堤春漠漠,轻雷入地麦喧喧。

山川信美非吾土,安得斯人驻玉轮。

这首诗的创作视角较为独特,它不是把笔墨放在对陵墓的正面描绘上,而是以一种游离的笔法,将诗的主题蕴涵在对环境的渲染烘托中,最后才陡然收笔,点破主题,发出“吾土非吾土”的深沉感叹。

首联“乘骑导从朝陵日,漫山桃李花如织”,把笔墨集中在永佑陵所处的环境上。这里“山环水绕”,一片迷漫的境界。因正是早上,“满山桃花李花绚烂似锦,满谷繁花交映如同织锦一般的景观”,具有极度的立体感。“乘骑导从朝陵日”,更使游陵的氛围一下子浓烈起来。“朝陵”,多指古代帝王的墓葬,即向先王表示缅怀和凭吊。“朝陵日”,多为“后人思旧臣”的吊古之情,浸透着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感。这两句不仅告诉我们诗人的行踪,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眺望到的周围一片旖旎之景,又包含着一定的思古之情,使得诗的主题比较醇厚,有着更深的内涵。

颔联“好风吹散半空云,丽日放将新霁色。”一风将空中的阴霾吹散,只有丽日的晴光在闪耀着光辉。这两句与前面所描绘的景色相统一,统一于一个“春”字。由于是“朝陵日”,景色定是“细草沿堤春漠漠”,“轻雷入地麦喧喧”,十分美好的。此联不愧是统领全诗之句。“乘骑导从”加上“好风”、“丽日”,一切都很美好。但这一切与本诗的主题并不完全相一致。这里透露着诗人一种苦闷,一种郁结于内心的对故国的深沉的眷念之情。这是由诗人那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决定的。这时他必然要意识到此时此地的故国已非彼时此地的祖国。这是一种情绪的转化、心境的转折,因此我们更不难理解出诗人这美好的环境里发出的一声凄怆的喟叹了。这就是全诗主题思想纯而又纯的缘由。在这里用笔非常之巧,真是意在笔墨之外。前两联不是直接描绘诗人眼前之景(在山水田野之中,人物为少时),而是通过客观之景来烘托人物的心情(作者心情是欢畅的)。“半空云”之云是虚写,它既可理解为阴霾半空之云,也可理解为迷迷蒙蒙之云;它既可理解为实写景,也可理解为暗写情。它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而变幻着。这里虽无“思旧臣”的字样,但一切都是为了突出吊古之情。这种艺术手法显得非常委婉、含蓄、深沉。

尾联“山川信美非吾土,安得斯人驻玉轮”,收笔有力。“山川信美”与“非吾土”是因果关系,暗指中原已非我有。“安得斯人驻玉轮”,今已失其地,“山河异色”,然我一人愁苦情怀却是相同的,此时此地能有故国情思相萦绕者何人?但既非鸿宾翻云手则难止去乱的灾祸;“遣令璧有影又可能振夔些羽”。“安得斯人”更显得渺茫而又无望。“驻玉轮”是一种象征手法,“玉轮”象征着祖国,“驻”则表明诗人欲留不能留的无奈之意。“非吾土”、“安得斯人”,这种思想感情是非常复杂的,它包含着一种苦闷、一种忧郁、一种失落感、一种对往昔的眷念、对时局的关切、对祖国河山的赤诚热爱等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然而这一切又以极为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觉和印象。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思古之情在现实面前的伤感情绪的流露。这也许就是这首诗醇厚之处吧!

全诗笔调非常之巧,风格非常沉郁而又凝炼;在艺术上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也正是本诗最大的特色所在。

现代译文:春日里骑马跟随队伍去朝拜陵墓,满山遍野的桃花李花交织一片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